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九四章 眼界見識,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西北的流賊當然也是大明朝的心腹大患,不過對崇禎皇帝來說,他擔心不是流賊的上山,而是流賊的流竄。

如今陝西的流賊進入了山西,而且還進了呂梁山,雖然人多勢眾,但是對大明朝上至朝堂下至地方的威脅和破壞,卻也是降到了最低。

上了山的流賊,只能算是山賊。

呂梁山方圓廣大,山勢險峻,易守難攻,朝廷的官軍雖然輕易攻不進去,但是進了山的流賊如今卻也輕易沒法出來。

對崇禎皇帝來說,這雖然不是最好的結果,但卻也在他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了。

畢竟如今這個大明朝依舊四處跑風漏氣,需要操心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崇禎皇帝在心中定下了當前朝廷在戰略上的優先方向之後,很快就命令軍機大臣孫承宗代表皇帝本人,再一次出京去巡視薊鎮邊備情況,包括編制員額是否滿編,軍械物資是否充足,軍卒糧餉是否如數發放,城池防務是否完備,邊鎮將領是否得力等等方面。

特別是這一次,崇禎皇帝還讓孫承宗在巡視了薊鎮邊備之後,前往塞北查勘熱河堡、八里罕、營後屯、三座塔等塞北戰略要地的防務情況,並且授權他攜帶著大量的錢糧物資,去會見歸附大明的那幾個塞北蒙古部落的首領。

五月初六日,端午節剛過,崇禎皇帝在紫禁城武英殿之中再次召見軍機大臣孫承宗,以及隨同孫承宗一同前往的兵部、理藩院、錦衣衛、東廠等衙門的人員,向他們交待各類注意事項之後,親自將孫承宗等人送到了午門之前。

崇禎皇帝原本想要親自去巡視一遍京師北部的薊鎮邊備,如果有可能的話,他還想親自去巡視一遍薊鎮東面的山海鎮和西邊的宣府鎮,然而這個想法剛一提出,首先就遭到了身邊人的反對,繼而又遭到了軍機處的反對,然後是內閣閣臣和得知這一情況部院大臣的反對。

所以,這個想法還沒有正式提出來,就很快被圍繞在身邊的所有人給否決掉了。

包括在宮內擁有一定發言權的天啟帝遺孀懿安皇后,以及自己的中宮之主皇后周氏,都是他再一次出巡邊關的反對者。

在她們眼中,出巡京畿之地比如通州、昌平,乃至居庸關,都沒有什麼問題,畢竟外面還有長城一線宣府、薊鎮、山海關的駐軍,即使突然之間有了來自塞北草原上的威脅,一時半會兒也打不進關內,皇帝有充裕的時間回到京師城中。

而一旦皇帝去了長城一線,甚至還有可能要前出到關外去,去巡視那些孤零零地矗立在塞北草原上面的堡壘,也就等於失去了長城關山要塞的保護,安全上也就沒有了保證。

她們的擔心,以及一些朝臣的擔心,雖然在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看來有些可笑,但是最後想來想去,他還是放棄了此時的出行,改由孫承宗帶著人馬替自己前去。

畢竟在這個時代的多數人眼裡,長城以北都是苦寒蠻荒之地,是各種野蠻民族遊牧和出沒的地方,皇帝去那裡就等於是將自己置身於險地。

事實上當然不是如此,後世的冀北、東北和內蒙,都是人口稠密,商貿繁盛,工農業發達的地方,雖然冬季嚴寒,但是每年的四月到十月,還是非常適合生活和居住的地方。

而在十七世紀的這個時候,這些地區的環境,還沒有遭受到任何的汙染和破壞,也沒有伐木業、工礦業的過度開發,單論自然環境的話,肯定是要比關內的許多地方,至少比山西、陝西、河南、山東這些連年大旱的地方,要更加適宜生存和居住。

不過,在崇禎皇帝的後宮之中,也只有蘭妃海蘭珠一個人會認同皇帝的想法,其他人完全侷限在自己的眼界裡,即使皇帝苦口婆心地對她們說起這些地方的風景怡人、土地肥沃,以及“棒打狍子瓢舀魚”的情景,她們也無法理解。

無法理解的,還有許多沒有到過關外的朝臣們。

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的大明朝,之所以錯失了大航海時代千載難逢的良機,固然有大明朝是大陸國家以及農耕文明所具有的那種保守性格,但是也與大明朝的朝臣們眼界不夠開闊有著很大的關係。

眼界不開闊,見識就不行,就總是侷限在大明朝的內部,甚至只是侷限在朝堂之上,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鬥來鬥去,把大多數人的聰明才智都浪費在內耗上面了。

這個問題從張溥和李信兩個人跟著姜曰廣出使朝鮮之後的表現來看,就顯得非常鮮明瞭。

李信自然不用說了,在原本的歷史上,基本上是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全都用在了輔佐李自成埋葬大明朝的“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七零之大院來了個大美人

眉夭夭

我在後宮當社交悍匪

逐逐逐月

放下教鞭執什麼鞭

不詳

老子三分魅,演到你流淚

我孟浪了

表妹不聽話

一捧月

我真的不想穿越呀

胸中懸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