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零一章 劉氏兄弟,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姜曰廣一行人的船隊,進了大同江江口之後不久,就在朝鮮黃海道一側的一處臨江碼頭上靠了岸。

破舊簡陋的河岸碼頭上,沒有一個人。

也不知道是本來就沒有人,還是說那些朝鮮人見了大明的船隊之後逃之夭夭,總之當尹暄從船上下來的時候,碼頭上空無一人。

尹暄從船上下來,然後帶著自己的一些親信隨從,向著位於黃海道北部,距離大同江並不遠的黃州城進發。

朝鮮所謂的黃海道,就是以黃州和海州這兩個城池的名字而來的。

如今劃歸了大明的咸鏡道、平安道也是如此。

咸鏡道的名字,來源於境內的咸興和鏡城兩座城池的合稱。

而平安道,則是平壤和安州這兩座城池的合稱。

道下設府、縣,基本上是一個道有那麼兩到三個府,然後六七個小縣城的樣子。

如今失去了牧守之地的尹暄,需要先行回到漢京,向其兄長朝鮮領議政尹昉通報情況,同時也要先跟朝鮮小朝廷之上的同黨們,事先通個氣,爭取把這個條約順順利利地簽下來。

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尹暄本人,包括金尚容、李廷龜兩人,甚至是包裹尹暄的哥哥領議政尹昉都有可能因此而倒臺,甚至是死無葬身之地。

這一點,不光是金尚容、李廷龜心裡明白,即便是姜曰廣也能夠理解他們的憂慮。

畢竟朝鮮國主派金尚容等人到大明朝的京師去見大明皇帝,目的可不是為了割讓鹹境道和平安道兩道的土地去的,而是想要經過大明皇帝的手,將這些土地從東江鎮的手中要回來的。

然而這些人並沒有取得這樣的成果,而是帶著一個割讓兩道之地的條約回來了。

這樣一個情況,是典型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情況,若是朝鮮國主李倧拒不接受,對於大明這邊來說,最多是再增加點麻煩而已,但是對金尚容這幾個出使大明的使節來說,可就是大禍臨頭了。

因為朝鮮的小朝廷雖然小,但是也黨爭不斷,此時更是也分為了兩大派,一大派是親明派,另一大派是降虜派。

親明派的勢力比降虜的勢力大,但卻也並不能完全壓制住降虜派的聲音,畢竟在天啟七年黃臺吉率軍東征朝鮮的時候,親明派是主戰派,而降虜派是主和派。

主戰的結果很清楚,在建虜的八旗鐵騎面前,朝鮮不堪一擊,當時主戰派的好幾個骨幹大臣,都被主和派給獻出去,被建虜處死了。

這之後,主和派佔了上風,於是朝鮮投降了後金,與後金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改向後金稱臣納貢。

等到後金大軍一退,被迫簽訂江華島條約的朝鮮國主李倧,在主戰派的支援下,又拿下了幾個甘當後金軍隊帶路黨的降虜派,最後選擇了一貫支援自己並傾向明朝的騎牆派領袖尹昉當領議政,這才把朝鮮的小朝廷暫時穩定了下來。

但是,朝鮮內部從天啟七年建虜後金國征服朝鮮過程中出現的親明派與降虜派的激烈鬥爭,始終沒有停息過。

尹暄在黃海道上了岸,帶著一些心腹侍從,緊趕慢趕地奔往黃州城而去。

與此同時,姜曰廣一行人繼續沿著大同江逆流而上,結果沒有走多遠,就遇上了東江鎮右路總兵府前來迎接的船隊。

帶領這支內河船隊的將領,正是平壤伯劉興祚的弟弟劉興賢。

劉興祚的復州軍反正歸明之後,全都剪掉了醜陋的金錢鼠尾,一開始都是光頭的“和尚兵”,現在半年過了,頭髮雖然長出來了,但是還是與正常的大明官軍有所不同,帶上如今明軍統一制式的圓頂寬簷鐵皮盔,與其他邊鎮明軍無異,但是摘掉了頭盔,露出頭上的短髮,卻依然給人一種異類的觀感。

正是這些此前光頭、如今短髮示人的東江鎮右路兵,既讓大同江兩岸的朝鮮人切齒痛恨,同時又讓他們聞風喪膽。

東江鎮在戰後整編的過程中,劉興祚以平壤伯的身份擔任東江鎮右路總兵,他的幾個弟弟也都在東江鎮右路總兵府擔任各級將領職務。

其中劉興治被任命為東江鎮右路副總兵,然而就在兩三個月之前,劉興治又被崇禎皇帝欽命徵調入京,去擔任了京營之中三千營的副總兵,而接替他的也不是別人,正是劉興祚、劉興治的弟弟劉興賢。

劉興祚兄弟在崇禎元年九月反正歸明之後,如今成了那場戰事之後最大的贏家之一,如果不計算那些在戰爭之中損失的復州軍兵力的話,劉氏兄弟甚至可以說是那場戰事之後在朝鮮半島上得利最大的一支力量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七零之大院來了個大美人

眉夭夭

我在後宮當社交悍匪

逐逐逐月

放下教鞭執什麼鞭

不詳

老子三分魅,演到你流淚

我孟浪了

表妹不聽話

一捧月

我真的不想穿越呀

胸中懸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