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一七章 天壽山下,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在涿州新軍訓練大營第一批合格新軍士卒陸續甄選出爐的同時,遠在涿州以北一百五十里外的昌平,天壽山皇陵區外圍的德陵工程,也在十月上旬的時候,終於透過了禮部和內閣的驗收。
天壽山德陵工程,自從天啟七年九月朱由檢入宮即位之後,就開始修建了。
歷史上,因為經費緊張的緣故,珍貴木料和巨石短缺,前期陵工修修停停,直到崇禎元年三月才只是完成了地宮建造,地面上的陵園及附屬建築,一直到了崇禎五年八月才全部建成。
十五歲登基、二十三歲就駕崩的苦命皇帝朱由校,死後一直停靈在紫禁城的白虎殿中,到了崇禎元年三月地宮修成數日之後,也就是三月八日,崇禎皇帝為其舉行了葬禮,將棺槨運抵德陵地宮,然後封土下葬。
這一世,雖然崇禎皇帝不像歷史上那樣財政窘迫,但德陵的工程,還是按照歷史的慣性,直到三月份才完成了地下陵寢的修造。
監修德陵工程的禮部侍郎何如寵、工部侍郎高宏圖兩人,在完成了地宮的修造之後,就上疏皇帝,說熹宗皇帝的棺槨不能長時間停放在紫禁城,建議皇帝先把熹宗皇帝下葬到德陵地宮裡面,至於地面以上的建築以後再說。
事實上,古代皇帝死了之後何時下葬以及如何下葬都是有一套規矩的,俗話說,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所以大行皇帝的棺槨,最多隻能在白虎殿停放七個月。
歷史上,崇禎皇帝是同意了類似建議的,畢竟大行皇帝的棺槨的確是不宜在紫禁城中停留太久。
但是這一次,崇禎皇帝當然沒有同意,並且下旨斥責了何如寵和高宏圖兩人,讓他們加快德陵修造,同時派出司禮監秉筆太監張彝憲,到德陵工地督導進度。
何如寵是禮部侍郎,負責的主要是德陵的各種禮制設計問題,而高宏圖這個工部侍郎,則是負責德陵整個施工程序的主要責任人,所以當崇禎皇帝的斥責,讓高宏圖心裡十分不爽。
尤其是崇禎皇帝在三月份把張彝憲派過去監督陵工進度之後,高宏圖很快就與張彝憲發生了衝突。
高宏圖,是萬曆三十八年進士,一向以聖人弟子標榜,自詡清流,好為帝師,也就是喜歡上書批評教育皇帝,對皇帝身邊的太監內臣更是向來不假辭色。
天啟皇帝即位不久,魏忠賢當權,他與東林黨一起反對魏忠賢,很快就被奪職削籍,歸鄉閒住。天啟六年春被朱由校起復,任為工部右侍郎。
天啟七年,朱由校駕崩,朱由檢即位,隨即命他與禮部侍郎何如寵一起負責德陵的修造至今。
歷史上,崇禎皇帝沒有錢撥款,所以德陵工程進展緩慢,修修停停不說,而且質量低劣,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今,崇禎皇帝先後給高宏圖等人撥了七十萬兩銀子,按理說不管是人工、物料,都已不是問題,但是德陵工程還是沒有達到崇禎皇帝的預期。
不管是什麼原因吧,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對負責德陵工程的何如寵、高宏圖,心裡都有了不滿。
對他來說,作為朝堂之上的大臣,絕對不能光說不練,光會耍嘴皮子彈劾人、搞黨爭,一遇到實際的事情就辦不好甚至是辦不成。這樣的大臣不要也罷。
果然,進入四月之後,張彝憲到了德陵工地沒多久,高宏圖就與他起了衝突,上書給皇帝說:“臣部有公署、中則尚書、旁列侍郎,這是朝廷的禮制。如今,皇上派一內臣監督陵工,位在臣上,這不是在侮辱朝臣,而褻瀆國體嗎?!臣乃工部右侍郎,是用來輔佐本部尚書的,而不是用來輔佐太監內臣的!請皇上速罷張彝憲!”
接到高宏圖的上疏,崇禎皇帝心裡本來就對德陵施工的進度不滿,因此除了繼續下旨責令加快進度之外,也沒有專門針對高宏圖的摺子作出答覆。
然而等不到皇帝答覆的高宏圖,士大夫脾氣發作,再次上書稱病求去,也就是說,皇帝不下旨趕走張彝憲這個內臣,他就準備撂挑子不幹了。
這一回,如今這個脾氣還算不錯的崇禎皇帝,終於也是不想再忍了。
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明朝一些大臣身上的這種臭脾氣,皇帝做的稍不合心意,就動不動稱病隱退,撂挑子不幹了。
所以,高宏圖稱病辭官求去的摺子,一到乾清宮中,崇禎皇帝很快就硃批了一個“準”字。
本來還等著皇帝下旨挽留,然後再一次上書求去的高宏圖,這一下子倒有點愣住了。但是既然皇帝已經批准了辭呈,他也沒有別的什麼好說的了,只好交卸了負責的事務,留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