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六七章 流賊蹤影,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轉眼之間,崇禎二年就進入了四月中旬的暮春季節。
此時此刻,後金國的大汗黃臺吉還在帶著直屬的正黃旗和三貝勒莽古爾泰的正藍旗,漫山遍野地追捕著不肯歸附的三姓野人女真,進一步壯大著自己的實力。
而身在大明京師的崇禎皇帝,分別就山西和福建的用兵事務作出了自己的決斷之後,緊接著把注意力投入到了京畿之地各種事業的進展之中。
至於遠在福建同安的鄭芝龍,終於還是無法置自家的基業於不顧,留下了族兄鄭明、舅父黃程輔佐親弟弟鄭芝豹坐鎮同安,自己則親率停靠在金夏等地的半數水師陸師,大舉渡海,增兵東番衛苯港千戶所,正預備著與荷蘭紅毛鬼大打出手。
而遠在山西的李邦華等人,也終於確定了流賊的去向,迎來了一次進兵的機會。
且說山西巡撫張曉與延綏巡撫孫傳庭離開潞安府城之後,很快就回到了太原,張曉與孫傳庭兩人略一商量,就如法炮製,以商議防範流賊侵擾太原的名義,將封藩太原的晉王朱求桂,
請到了張曉的巡撫衙門之中。
朱求桂一到,張曉就向他宣讀了皇帝的旨意。
朱求桂的心中當然是一百個不情願,但是張曉、孫傳庭手裡有當今皇帝如假包換的聖旨作為依據,也由不得朱求桂不就範。
歷史上,山西大亂之後,好幾任山西巡撫、總兵前往晉王府勸說當時的晉王朱審(現任晉王朱求桂之子)捐資助餉,都被朱審拒絕。
而這些巡撫和總兵們對此卻毫無辦法,因為他們沒有皇帝的旨意,所以晉王府捐不捐餉,給不給糧,全憑晉王府的意願。
沒有崇禎皇帝的聖旨,他們投鼠忌器,不敢對晉王府用強,但是現在這個時候,張曉和孫傳庭兩人聖旨在手,可不會慣著朱求桂。
張曉任職山西巡撫兩三年了,早就對開藩太原的晉王府一肚子的不滿,此時拿著聖旨來找朱求桂,自然不會再像之前勸募錢糧賑災時那樣的低聲下氣了。
歷史上,現任的晉王朱求桂在崇禎三年的時候病死,他的兒子朱審繼承了晉王的爵位。
而這個朱審比其父親更加奇葩,崇禎十六年冬,李自成的大軍都已經兵臨太原城下了,眼看著太原城就要不保,時任巡撫蔡懋德去找他捐資助餉,重賞守城將士,以便激勵士氣,就這樣,他都不肯,還推說這是朝廷的事情,跟他無關,氣得蔡懋德差點當場昏死過去。
結果,無糧無餉的山西巡撫蔡懋德很快就失去了威信,守城士卒在飢寒交迫之下譁變投敵,蔡懋德固然是上吊自殺了,但是這個晉王朱審卻也沒有落下好下場。
他在被李自成抓住之後,很快就投降了闖軍,雖然被迫獻出了全部的財產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妻女家人被闖軍淫辱虐殺,而他本人還被李自成一路帶去了北京,臨死之前,親眼見證了大明皇朝的崩塌。
很難說他當時是不是後悔了太原城破之前的袖手旁觀,但歷史給他的答覆卻是,他作為大明宗室的親王,在明亡之後,只有死路一條。
李自成在敗退北京之時,感覺到大勢已去,就將一路上俘虜的明朝親王全部斬首,而這個晉王當時也在其列。
當然,也有的人說,晉王朱審在西歸的路上,趁亂逃脫了大順軍敗兵的魔爪,投降了前來追趕的吳三桂,然後被吳三桂獻給了多爾袞,然後被押回北京斬首。
然而不管怎麼說,失去了大明朝的庇護,這些之前一直袖手旁觀的明宗室藩王們,幾乎沒有一個落下了好下場。
崇禎皇帝如今這麼做,看起來有些不講情面,不近人情,但是實際上卻是在給他們提供機會,畢竟損失一些錢財,總比最終落得個人死國滅為天下笑要好得多吧。
還好,如今在位的這個晉王朱求桂在崇禎皇帝的旨意麵前,沒有敢於抗旨不遵,只是要求如同沈王府那樣,由晉藩的各支王府一起承擔,而且分期分批供應錢糧。
張曉和孫傳庭此時也不是急缺糧餉,所以也就沒有對他追逼過甚,答應了朱求桂的請求。
傳見了晉王朱求桂之後,圍剿流寇的糧餉有了充足的保證,張曉和孫傳庭很快就進行了分工。
山西巡撫張曉繼續坐鎮太原,負責太原城防和轉運糧草,而孫傳庭則按照約定,率軍先是往西穿過雲中山南端的汾水谷地,然後輾轉北上。
四月初三日,孫傳庭率延綏鎮馬步軍七千抵達了樓煩縣城,縣令費甲i報告樓煩附近未曾發現流賊蹤跡。
得知這一情況之後,孫傳庭留下參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