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三九章 官員俸祿,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真正說起來,這些來自域外的屬國、外邦使節們不知道的是,崇禎皇帝即便拿出五百萬銀圓來犒賞所有參戰的軍隊,每個普通計程車卒,實際上也拿不到多少獎賞。
因為這一筆銀子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均攤到具體每名士卒頭上的時候,就沒有剩下多少了。
自從崇禎皇帝派出了各個監軍御史,掌管各鎮的糧餉發放和軍紀糾察的問題之後,各鎮將校官佐剋扣普通士卒軍餉錢糧的情形少多了,也難多了。
但是大明軍隊的人數畢竟在那裡擺著,發給的犒賞總額雖然很多,但是人均一均攤,數字就立刻不那麼好看了。
比如規模最大的遼東鎮,在如今的遼東督師鹿善繼上任之後,經過了一番精簡整編之後,仍有六萬人的員額。
而東江鎮在佔領朝鮮北方二道土地之後,整編成了五路兵馬,總人數自然是不降反升,由當初的四萬左右,一下子也擴張到了六萬在冊軍士的員額。
與此同時,在九邊各鎮之外,崇禎皇帝又先後編練了近衛軍第一鎮和近衛軍第二鎮,這麼一來大明軍隊編制序列之中,就又多了近衛軍的兩個鎮三萬兩千八百六十個編制員額。
此外,還有新增的旅順鎮守府將近一萬人計程車卒餉額。
林林總總算下來,扣除掉連番征戰之下大明軍隊陣亡損失計程車卒,單說這一年來,先後參加山西剿賊作戰、平定西南作戰、平定陳萬之亂,特別是這一次抗擊建虜以及在建虜後方作戰的將士,整個規模就達到了五十一萬七千人。
而且這還不包括鄭芝龍麾下在東番島上圍攻荷蘭人的那數萬人馬,以及大量的內地營兵衛所兵呢。
這麼多人犒賞下來,就是再拿出五百萬銀圓,恐怕也不夠分的啊!
若是完全按照人頭均分這次犒賞,那麼人均還不到是個崇禎銀圓,也就是說,人均還不到十兩銀子,並不算多。
當然,近衛軍也好,九邊各鎮也好,是不會完全按照人頭來分的,畢竟有計程車卒功勞大,斬獲多,有計程車卒功勞小,斬獲少,而有的則是濫竽充數,跟著瞎混,沒有功勞和斬獲。
但是這個問題,就是各鎮監軍御史和鎮撫訓導們的問題了。
反正好飯不怕晚,先把犒賞全軍將士的旨意放出去,大過年的,讓各鎮將士高興高興再說。
至於他們具體是在十天半月之後,還是一個月兩個月後分得這些賞銀,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情了。
透過宣佈犒賞全軍有功將士的旨意,崇禎皇帝想要達到的目的,是要在西北再一次大亂的背景下,進一步安撫和激勵全軍參戰將士的忠心和士氣。
照顧到軍心士氣之後,崇禎皇帝當然也考慮到了朝廷上下文官階層的利益。
畢竟哪一方都是他不能夠得罪的啊!
因此,同樣是在這次正旦大朝會上,軍機大臣英國公張惟賢宣讀完了犒賞全軍有功將士的聖旨之後,根據崇禎皇帝的事先安排,內閣首輔李國鐠也跟著佔了出來,在皇極殿的大朝會上,鄭重其事地宣讀了朝廷將給百官再一次增加俸祿的詔書。
這一次增加的是本色。
明代官員的俸祿一開始只是祿米和布帛之類可以直接吃穿用度的物品。
這個俸祿的形式,就叫做本色。
明初定製的時候,正一品文官的祿米每月八十七石,每年一千零四十四石,往下各有等差,到了知府這一級月俸十六石,到了底層知縣這一級每月祿米七石又五斗。
其實細究起來並不算太低。
因為一石大米大約是一百二十斤左右,不說朝廷一品大員了,就拿知縣這一級來說,七石就是八百四十斤大米,再加五斗,又是六十斤。
一個知縣,一個月支取祿米累計達到了九百斤。
一個月九百斤大米,難道還不夠吃飯的嗎?
若單說吃飯,那肯定是夠了。
就算一個知縣全家老少九口人,人人都是飯桶,那麼一人一個月一百斤大米,一個人一天可以吃三斤三兩大米,吃飽飯是沒有問題的。
可惜的是,人生不光是吃米啊!
一個知縣的人生,就更不是光吃大米這麼簡單了。
首先,他要自行聘任一幫子師爺幫傭,這個錢朝廷是不給出的,全都要從知縣本人的俸祿裡來出。
頭腦靈活一點的,擅長吃拿卡要的,習慣貪汙受賄的,自然沒有問題。
可是像海瑞這樣的,那就麻煩大了,扣除了這部分支出之後,他連家人的溫飽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