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六九章 朝秦暮楚,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起來,額璘臣與林丹汗的祖先是一家,他們都是當年那個韃靼小王子的子孫。
從這個出身上來說,他與土默特部出身的順義王卜失兔的關係,其實還沒有他與林丹汗的關係親近。
因為額璘臣的祖上與林丹汗的祖上是親兄弟,都是孛爾只斤氏黃金家族的子孫。
而現在的順義王卜失兔,則是土默特部俺達汗的孫子,與額璘臣也好,與林丹汗也好,都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正因為這樣,額璘臣暫時拋開了與林丹汗之間的恩怨,帶著自己好不容易拼湊起來的大軍,北上迎接了林丹汗,願意與林丹汗一起,共同對抗想要霸佔漠南的建虜。
額璘臣的想法也很簡單,林丹汗要是真的西遷了,他的鄂爾多斯諸部馬上就會面臨到女真人的威脅。
這個唇亡齒寒的道理,作為已經當了鄂爾多斯諸部濟農的額璘臣來說,還是很容易明白的。
可惜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林丹汗,已經被女真人的鐵騎嚇破了膽子,庫庫和屯都不要了,又怎麼會跟額璘臣一條心,一同留在河套之地硬抗建虜大軍呢?
因此,兩人在東勝衛故地舊城(後世鄂爾多斯市)剛一見面,就沒有談攏。
林丹汗要求鄂爾多斯諸部提供大量的糧食草料和牛羊牲畜,與此同時,他對額璘臣提出的想法,也就是兩人聯手一起北上包克圖,先打退建虜追兵,然後聯合大明朝共同對付建虜軍隊,最終將建虜軍隊逐出漠南的想法嗤之以鼻。
這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或許是歷史的宿命在發揮作用,不管額璘臣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也始終改變不了林丹汗非要西遷青海去的決心。
林丹汗在鄂爾多斯濟農額璘臣的大帳駐地——東勝城中等待了兩日之後,來自包克圖方向的不幸訊息,開始一個接著一個地,被逃亡而來的察哈爾敗兵帶到了。
他最倚重的中軍萬戶,也是他的大妹夫,貴英恰戰死了,他的鐵槊科諾特十蘇木之一悍將博爾忽戰死了。
而他同樣看重的鐵槊科諾特十蘇木之一桑阿爾寨更是率部投降了。
得知這個情況之後,林丹汗再次決定立刻撤離鄂爾多斯,借道大明境內西遷。
額璘臣百般勸說不下,就是阻止不了。
同時他也知道林丹汗率部走了之後,鄂爾多斯部單獨面對女真人必定也是獨木難支。
因此,左思右想之下,只能是一起收拾了部眾行囊,緊跟著察哈爾人的隊伍,一起西去。
而不願意臣服林丹汗,同時又不願意臣服女真人的順義王卜失兔,則帶著本部人馬三千餘人離了東勝城迅速南下,前往榆林邊外請求入關避難。
原本還算平靜的河套之地,隨著女真人追擊林丹汗的隊伍到來,頓時雞飛狗跳起來。
林丹汗帶著察哈爾本部剩餘的人馬,以及鄂爾多斯部被迫西遷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從東勝往西,直奔寧夏衛的邊城而去。
而在包克圖休整了數日,簡單整編了隊伍之後的阿巴泰,一邊往後方派出了報捷的信使,一邊南下過了黃河,繼續追趕林丹汗的隊伍。
對糧草不足而且後有追兵的林丹汗來說,寧夏衛的明軍邊將若是能夠讓他從寧夏的地界上透過,那就是最好的了。
若是不讓他透過,那麼他若是能與明軍邊將達成妥協,讓他背靠堅城,抵禦女真追兵,那也是一個選擇。
甚或者,若是明軍的邊城有機可乘,他可以率領他麾下的察哈爾人馬直接破了明軍的邊城,搶路西去。
但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三個想法,居然一個也沒有實現。
等到林丹汗千辛萬苦地穿過被冰雪覆蓋了的河套平原,帶著大隊人馬來到寧夏前衛的駐地紅崖堡長城腳下的時候,不僅明軍不肯開關借道,而且也不允許他們在邊牆紮營停留。
特別是後面還有女真人越來越近的追兵,而橫亙在前方的寧夏鎮的邊牆之上更是旗幟飄揚、士卒林立,已經有了準備,也不是他麾下的大隊人馬一時半會兒能夠攻下來的。
林丹汗在紅崖堡邊牆外面心急如焚地停留了一天一夜,也沒有等到他想要等來的訊息,試探著對紅崖堡段的邊牆發動了一次進攻之外,除了在城頭的槍炮轟鳴之中留下了數百具屍體之外,根本毫無攻下的希望。
就這樣,萬般無奈之下,林丹汗帶著心中滿腔的憤恨,再一次率領大隊人馬,沿著寧夏鎮的邊牆往北倉皇而去。
不讓林丹汗借道西遷,倒並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