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六五章 幾個人物,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發生在宣武門外菜市街上的行刑場面,在多年之後依然是京師百姓的一項談資。
不過這一件被京師百姓們津津樂道多年的“盛事”,崇禎皇帝本人卻並沒有再多去關注。
就在為範永鬥等人量身定做地明確了漢奸罪的罪名與刑罰之後,當天下午的文華殿小朝會上,崇禎皇帝與內閣閣臣和吏部尚書商量著,將一段時間內需要作出的一系列人事任免問題,一起定了下來。
身為蒲州張氏,即張四維家族一員的綏德州知州張輦,當然不能繼續留任了。
畢竟,蒲州張家如今的主事之人張轂不僅被錦衣衛砍了頭,而且還剝了皮。
其他的家族成員無論男女老幼又都被一股腦兒地充軍瀛洲鎮守府,所有的家產也被抄沒。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這個蒲州張家出身的張輦,無論如何也不能再用了。
雖然他在當初抵抗流賊,保衛綏德州城的時候,立下過功勞,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可不會為了這個原因就給自己的將來埋下什麼後患。
於是,張輦被免官削籍,也就是剝奪進士出身以及朝廷的官身和功名,與其蒲州的族人一起被充軍瀛洲,編管安置。
至於到了瀛洲之後能幹什麼,會不會被瀛洲鎮守使起用,或者就此沉淪埋沒,那就只能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至於綏德州的知州位置,崇禎皇帝提名了那個上書言事,指教皇帝遵守朝貢接見禮節的禮科給事中邱瑜。
對於這一點,內閣首輔李國鐠只與內閣輔臣兼禮部尚書的徐光啟相互對視了一眼,很快就表示了支援。
邱瑜的上書言事,是不是兩位閣臣其中一個的授意,崇禎皇帝也不想去深究。
至於禮部尚書成基命則是無可無不可,知州這樣的層次雖然是吏部的許可權,但是皇帝提名任命,吏部卻也沒有反駁的餘地。
更何況,這其中還包含著內閣與皇帝之間的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博弈。
作為其中一方的內閣都點頭了,他這個並無瓜葛的吏部尚書自然沒有什麼可說的。
當然,這是一個誤會。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還沒有小肚雞腸、睚眥必報到這麼程度,讓這個批評過自己的禮科給事中外任綏德州的知州,至少從品級上來說不是貶官,而是升官。
雖然邱瑜因為一點小事,上書批評了皇帝,但崇禎皇帝看中的正是這個人的原則性。
這樣的人放到陝北綏德那個沒有文官樂意去的地方鍛鍊上幾年,或許就是一個可用之材。
明朝時候的一些情況,與後世的時候也差不多。
絕大多數的官員都喜歡進京當京官,也就是到大明朝廷的各部院寺府監等皇帝直屬的機構任職。
其次,就是江南,再其次是北直隸,再其次是中原,然後是湖廣,最後是西南。
至於西北和山海關外,那都是當時明朝官員們都不願意去的地方。
遠離中樞就不說了,最緊要的是關外和西北這兩處地方,一個與建虜接壤,一個與蒙古接壤,都是邊患比較嚴重的地方。
特別是明朝萬曆以來,文武百官都將這兩個地方視為危途,千方百計都要避免到這兩個地方任職。
而事實上,也的確有許多大臣和官員,死在了西北和東北的邊患問題之上。
正因為如此,陝北許多縣城北流賊破城洗劫之後,縣官被殺,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到現在為止,一些朝廷新任命的知縣和縣府佐貳官,也仍然沒有全部到任。
路途遙遠、地方不靖,當然是一個理由。
然而不願意去,則是一個人人都知道但卻不能說出口的根本原因。
同樣也是為這個人人都知道的原因,當崇禎皇帝將這位前不久剛剛上書批評過自己的禮科給事中,給安排到了綏德州知州的任上之後,雖然他根本不是報復,但卻被許多官員認為是一種報復措施。
至於各科給事中和督察院御史的缺員問題,吏部上報了一些補充的人選,但崇禎皇帝都壓著沒有任命。
如今這個時候,可不是壯大督察院和六科廊的時候。
這些明代的紀檢監察機構,往往都是清流文官的大本營。
這些人高居廟堂之上,不通實際政務卻喜歡說三道四指手畫腳,什麼都要插上一嘴。
按照明初的制度設計,這些官小權大的職位,都應該是皇帝用來制約朝中大臣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明朝後期之後,卻逐漸淪為了各方黨爭的工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