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九三章 強弩之末,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鵝項嶺地勢險要,光是聽地名,就能知道這一點了。
鵝項嶺東西橫亙在赤水河南面不遠的地方,正卡在南北走向的驛道之上,是大屯場北上赤水衛的必經之路,也是赤水河以南的最後一處險要之地。
經過了桃紅壩的潰敗之後,安邦彥自知已經不是官軍的對手,灰心喪氣之下,本來只是一意要往北撤退的,但是對安邦彥依舊不離不棄的謀主老秀才周世儒,卻敏銳地感覺到了安邦彥麾下彝兵士氣的異常低迷。
周世儒知道,以這樣計程車氣,安邦彥帶著這支僅剩的四千彝兵,恐怕走不了多遠。
於是,奔逃到鵝項嶺一帶之後,周世儒勸說安邦彥,利用鵝項嶺的險要地勢和官軍屢勝之後的盲目自信,打一個伏擊戰,給尾隨追擊而來的官軍一個教訓。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自軍翻越鵝項嶺甚至是渡過赤水河贏得時間。
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一次勝利,提振一下已經低迷到了危險境地計程車氣。
周世儒所說的這兩個理由,安邦彥根本無法反駁,而安邦彥的弟弟安阿倫,以及被安邦彥隨時帶在身邊的安氏宗親和各洞土目,比如安世、安鑑、安鑾等人,也都深以為然。
就這樣,本來有機會一口氣撤過赤水河的安邦彥,卻出人意料地在鵝項嶺停下了逃亡的步伐,帶著僅剩的四千彝兵,在鵝項嶺下狹窄而曲折的驛道旁,以逸待勞地設下了埋伏。
若是追擊而來的官軍,是侯良柱、林兆鼎或者許成名三個總兵官中的任何一個,又或者是羅乾象、彭朝柱、羅隆佐其中的任何一個,那麼周世儒的盤算有極大的可能會成功,會給這幾部官軍人馬中的某一部造成重大的損失。
因為侯良柱等三總兵麾下的官軍已經趕了太多的路,打了太多的仗,士卒都很疲憊,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時候了。
與此同時,這幾支官軍在追擊水西彝兵的過程中屢戰屢勝,如今個個自大驕狂不可一世,真要是讓他們追擊而來,估計十有八九要中埋伏。
一旦中了埋伏,之前連續追擊作戰造成的疲憊傷病,恐怕就會成為他們的致命軟肋。
至於羅乾象、彭朝柱、羅隆佐等人麾下的土司兵,情況也是一樣,久戰疲憊之下,殺殺叛苗賊寨,打打順風仗還可以,一旦中伏遇襲,恐怕就要被打出原形了。
不過一貫小心謹慎,喜歡步步為營的朱燮元,這一次派出的前鋒,卻是秦拱明麾下結陣而行的白桿兵和劉肇基麾下裝備了崇禎一式的天策衛右掖士卒。
所以,安邦彥在周世儒勸說下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押上了僅剩的全幅家當而設下的埋伏,最後卻一腳踢在了鐵板之上。
當天傍晚,夕陽西下,鵝項嶺半山腰的驛道之上一片暮色蒼茫。
驛道的右側,是向上的陡坡,而陡坡之上都是密集的箐篁。
而驛道的左側是向下的陡坡,同樣是密集的箐篁。
若是在平原地帶,此時不過是黃昏時分。
但是在高山密林之中,此時此刻沒有了陽光,頓時就如同夜幕降臨一般。
然而畢竟並非真的夜幕降臨,所以依舊可以看見前路。
只是暮色蒼茫之下,箐篁密林之中薄霧初升,視力受到妨礙,能見度降低,看不了多遠。
秦拱明、覃克忠率領著久戰之後倖存下來的兩千二百一十九名石柱白桿兵,保持著四列縱隊的整齊隊形並排而行,走在前面。
劉肇基和莫與京麾下的天策衛右掖遊兵司與正兵司士卒,緊跟在白桿兵隊形的身後,遊兵司在左,正兵司在右,也是以四列縱隊並排而行。
安邦彥麾下的四千彝兵,多是性格堅毅之輩,從中午時分直到夕陽西下,埋伏於驛道右側的箐篁密林之中不吃不動,黑色的衣服與幽暗的密林渾然一體,即使晚歸的飛鳥,也注意不到密林之下潛藏的殺機。
兵法上雖有遇林勿入的告誡,但是秦拱明與覃克忠卻藝高人膽大,到了鵝項嶺的這段密林山道之前,不疑有他,毫不猶豫地領兵進入其中。
被崇禎皇帝耳提面命過無數次,多少還是有些警惕性的劉肇基、莫與京兩人,在進入密林山道之前卻是喝令麾下天策衛右掖將士,止步觀察了片刻。
劉肇基見右側山林之中幽暗一片,毫無動靜,心中雖然狐疑猶豫,擔心遭遇伏擊,但看秦拱明所部已經走出了裡許而依舊沒有動靜,所以只好硬著頭皮,強壓著心中的疑慮,在喝令麾下檢測槍支裝填情況之後,邁步進入了這段幽暗的密林山道。
只是這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