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八五章 身懷利器,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所謂日中必熭,操刀必割,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自從崇禎二年七月末以來,旅順鎮守使李信帶著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將領,從登州渡海北上旅順口至今,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四個月了。
這四個月裡,一心撲在了開闢遼東半島南端戰場事務之上的鎮守使李信,一天也沒有閒下來過。
先是將一路帶到旅順口的鎮守府人馬,分為前後左右中五個營頭,並讓欽定的鎮守府前軍遊擊劉國能部兩千人,迅速從東江鎮左路總兵府的手中接防了孤懸在北的金州城,把住了遼東半島南北之間最為狹窄的這處咽喉之地。
然後,讓鎮守府新編左營人馬楊遇春、王翼明所部兩千人,進駐旅順口西北四十里外遼東灣(渤海)一側的三澗堡。
同時,讓鎮守府新編右營人馬許志忠、陳德所部一千五百人,帶著從河內一路跟隨前來的一千四百多戶流民,進駐三山口的青泥窪河畔,築城守衛右路。
三山口外的黃海之上,有一座三山島,三山口的得名就是來自於這座三山島。
從古至今,這個地方都是遼東半島外海除了旅順口以外的另一個海上入口。
而這個所謂的三山口,也叫青泥窪口。
因為這裡有一條青泥窪河,從西向東流入黃海。
這個地方,也正是後世大連中心城區所在的地方。
不過到了後世的時候,相繼佔據此地的俄國人和日本人,為了擴大大連的城區建設面積,將青泥窪河的河道整個都給填平了。
所以後世的大連市區只留下了青泥窪和青泥窪橋等地名,至於青泥窪河,早已不見了蹤影。
除此之外,李信留下了劉國能的族叔劉文貴、自己的弟弟李侔擔任中軍,跟隨自己在旅順口內負責指導募民築城、屯墾練兵等事務。
中軍麾下的一千七百人,編為了一個四個三百人的火槍隊和一個五百人的炮隊,是整個旅順鎮守府的預備隊。
原本隸屬於登萊鎮的旅順口參將李惟鸞,以及其麾下水師營的兩千多水陸士卒,則成為了旅順鎮守府的後營,繼續負責旅順口周邊黃金山、雞冠山、白玉山、城山等地墩堡炮臺的防守。
朝廷在遼東半島南端設立旅順鎮守府,並派了李信這個進士出身的文官擔任鎮守使,這一點讓原來的旅順口參將李惟鸞心裡十分不是滋味。
但是一來,李信是軍機處中書舍人出身的御前紅人,二來,李信不僅是新設立的旅順鎮守府的鎮守使,而且還是登萊鎮的監軍御史。
這兩個情況加在一起,讓李惟鸞只能接著朝廷對於李信的這個安排。
好在李信本身不僅是進士出身的文官,而且弓馬嫻熟、騎射本領也很出眾,更兼有許志忠、楊遇春、王翼明、李侔、陳德這些同樣畢業於講武堂的一幫學弟追隨,李惟鸞也實在說不出什麼來。
等到八月末,李惟鸞見李信將旅順鎮守府前後左右中五路人馬分派妥當,而自己原本的旅順口參將府原封不動,仍然鎮守旅順口周邊的各個墩堡炮臺,心中的疑慮很快就打消了。
與此同時,長蘆鹽運使王則古親臨旅順口在雙島、鐵山島、黃金山一帶開闢鹽場,明令這幾處鹽場六成收入直接歸旅順鎮守府支配,從此讓旅順口的駐軍有了固定的軍費開支。
這一點更是讓時不時就有斷餉斷糧之憂的李惟鸞放了心,從此對這個比自己還年輕了十歲有餘的鎮守使另眼相看欽佩不已。
而初來乍到的李信也十分自覺,若非必須,從不輕易去觸碰原來旅順口駐軍將校士卒的利益。
那些從河內和山東一路帶來的流民,也沒有安置在旅順口周邊已經開墾耕種過的土地上,而是分給了左營、右營,分別帶往三澗堡、牧城驛和三山口等地處金州背後的地區安置屯墾。
當地原來的百姓早就在萬曆末年以及天啟年間的連番征戰之中被建虜反覆屠殺乾淨了,僥倖沒有被殺的,也都跟著東江鎮的隊伍撤往黃海之上的各個海島去了。
這些地方雖然不大,而且大部分地區還都是一片淺山丘陵地帶,只有沿海、沿河、山間谷地等地方星羅棋佈地分佈著一些小塊平原,但是安置起那些跟隨李信前來鎮守遼東半島南半段的流民百姓來說,卻也是綽綽有餘了。
到了九月中旬,首次獨當一面的李信終於將旅順鎮守府的軍政民政事務等各方面安排妥當,金州城、三澗堡的工事整修恢復完畢,而許志忠領著右營和大批屯墾百姓新修的青泥窪堡,也初步完成了外圍城牆的修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