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零零四章 臣盡力了,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初藺養成奉命入駐了積石關之後,也曾打過西寧城的主意。
他也曾經想過佔了西寧城,佔了河湟之地,從此埋頭蟄伏上幾年,靜觀積石關外陝西三邊之地的風雲變幻,然後等待時機成熟了之後,再出關東進,爭雄西北。
只不過,西寧城的城牆高大堅固,城中軍民數萬之眾,而城頭又有大炮鎮守,並不好打。
至於城內的大明官軍,雖然早就斷了外援,但卻一直堅守城池,不僅本地作亂的那些木速蠻亂軍對它久攻不下,就是林丹汗領著察哈爾和西海蒙古各部人馬前來,面對西寧城也是久攻不下,只能採取圍困之法。
等到藺養成奉命率軍佔了積石關以後,只是嘗試著攻打了一次,就放棄了率軍強攻的打算。
接下來,就坐等著城內官軍的食物徹底耗盡,到時候城內的軍民不戰而降。
然而,讓藺養成沒有想到的是,他在積石關左等右等了小半年,結果還沒等到西寧城的守軍不戰而降,卻先等來了八大王張獻忠。
而久困疲敝之下終於生了內亂的西寧城,竟也稀裡糊塗地便宜了前來摘桃子的張獻忠。
“爭世王”藺養成對張獻忠的到來內心並不歡迎,但是面對張獻忠的到來,他卻只能扭著鼻子認了。
一來,積石關距離河州城雖然不算遠,但也有上百里的距離,真要是兩邊兒鬧翻了臉,他的背後除了西寧城內的官軍,還有海西蒙古人的威脅,一旦出了事情,可不是說撤就能撤得脫的。
二來,河州城內的改世王劉希堯說走就走了,也沒等藺養成撤回河州,也讓藺養成失了先機。
其實,說到底,還是八大王張獻忠的大西營,比“爭世王”藺養成的隊伍更“精銳”,更“能打”,同時也更是兇名在外、惡名昭彰。
藺養成也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兒,知道自己部下人數雖多,卻都盡是一些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的烏合之眾,就沒打過什麼像樣的硬仗,跟張獻忠麾下百戰餘生的那些悍將悍卒們可沒法兒比。
再加上積石關內也是沒吃沒喝,投了張獻忠,這麼多人馬一天到晚的人吃馬嚼,他八大王總得管吧。
就這樣,張獻忠率部來到積石關下兩天之後,爭世王藺養成猶豫來猶豫去,開關投了張獻忠。
如今,藺養成率部歸併到了張獻忠的大西營,大家算是成了一夥兒的,不過每當想起這其中的機緣巧合,藺養成的心裡都還不是滋味兒。
這正應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句老話了。
因為西寧城早已是強弩之末。
西北的木速蠻大亂之後,西寧城就已經成為孤選在河湟之野上的一座孤城。
不僅城內的百姓與城外失去了聯絡,而且城內的官軍也徹底與內地的官軍斷絕了音信往來。
在隨後一年半的時間內面,西寧城的衛所官軍與匆忙募集起來的鄉勇團練,先後經歷了幾次圍城大戰,人馬、糧草、彈藥以及各種守城物資消耗嚴重,但卻幾乎沒有得到過來自朝廷的一點點補充。
先是軍餉斷絕了,連著將近兩年沒有領到朝廷撥付的錢糧了。
不過這一點並沒有太大關係,因為西寧衛世襲指揮使李弘嗣所在的家族,世代鎮守西寧城,在西北地區算得上是屈指可數的豪門世家,而且是那種富可敵國的豪門世家,守城的錢糧,他們可以出,而且也出得起。
但是緊接著,青海土默特的首領火落赤臺吉率領部眾撤走了,而前來掃蕩劫掠的林丹汗所部更是將西寧城外河湟之野遊牧的唐古特人、蕃人以及羌人部落一掃而空。
這一下子,西寧城內的守城軍民,不僅斷絕了與內地的貿易往來,同時也斷絕了與青海蒙古各部的貿易往來,徹底失去了外部的補充渠道。
即便西寧城內的李氏家族再有錢,也從西寧城外買不到東西了,不僅買不到糧食草料,也買不到牛羊馬匹。
一開始,李弘嗣和李振聲等守城將領,靠著嚴格的量入為出,在西寧城裡實行嚴格的配給制。
他們收集起城內所有能夠找到的糧食,主要是李家自己的糧食,按照守城的官軍、守城的鄉勇和城中的百姓這樣三個等級,每天定額配給。
包括李弘嗣、李振聲這兩個世家出身的守城將領,也是以身作則,每天按照自己定下的配額維持生存。
他們原本以為,遠在北京的大明朝廷在趕走入侵宣大的建虜之後,就會派出大軍前來解救西寧城,因此西北的木速蠻之亂,根本堅持不了多久,最多也就半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