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零零零章 不敗之地,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軍機大臣孫承宗、兵部尚書南居益、工部尚書畢懋康,以及兵部侍郎武備院總監孫元化等人,本就緊跟在崇禎皇帝的身後,此刻聽了崇禎皇帝說的這番話,個個用心記住,連連口稱領旨。

李天經與宋應星則是一左一右走在崇禎皇帝身前,小心翼翼地始終保持著一個身位的距離。

這兩人聽了皇帝的這話,心中一塊石頭落地,皇帝對於工學院的考慮也好,對於這個熱氣球的研製也好,並不是一時興起的靈光乍現,而是有著長遠的籌劃。

同時也不是尋仙問道、玩物喪志,而是要把這種之前聞所未聞的東西,用在戰爭之中,用在兩軍對壘之時。

一個工學院製作的熱氣球,隨著崇禎皇帝的這麼一句話,一下子就有了大明朝軍國重器的地位。

李天經與宋應星都不是普通的書呆子,要不然也不會成為明朝末年名垂後世的科學家。

當他們製作和實驗的熱氣球,已經可以成功載重升空之後不久,他們就已經認識到了這個東西的軍事用途。

如今,聽到皇帝果然有這樣的打算,兩個人的心裡都是振奮不已,“寧為百夫長,不為一書生”的時代,對他們來說,已經過去了!

這一行人陪著崇禎皇帝,穿過已經泛青的野地,來到了“萬戶號”熱氣球的跟前,宋應星站在熱氣球下面一個巨大的吊籃旁邊,大聲地向崇禎皇帝和隨行的大臣們講解著熱氣球升空飛行的遠離和它的基本構造。

崇禎皇帝一會兒仰看看這個與後世形制相近的熱氣球,一會兒看著此時已經人到中年、四十多歲的宋應星,饒有興致地聽著他那一口帶著濃重江西口音的北京官話。

此時的宋應星大概四十四五歲的年紀,與當年入宮參加殿試時的樣子已經有所不同,不僅兩鬢的頭髮有些斑白,而且身體已然有點發福,而且額略微有點駝背。

宋應星的濃濃江西口音和噼裡啪啦的快語速,讓崇禎皇帝和諸位大臣們聽得雲山霧罩,並不是很清楚。

站在一邊的工學院祭酒李天經,則時不時地補充幾句和解釋一通。

然而,對於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來說,他本來也不太需要別人的講解。

熱氣球的原理不復雜,而其構造也很簡單,以大明朝如今的技術工藝水平,製造出來完全不成問題。

要不然的話,崇禎皇帝也不會對工學院這些人提出研製的要求了。

而宋應星領著工學院的一干學徒工匠,搞出來的這個熱氣球,與後世的簡易熱氣球基本相同。

除了一個巨大的內有骨架支撐的水滴型密封球囊之外,就是一個用來載人和載物的巨大吊籃。

而吊籃與球囊之間,則固定著一個用來燒出火焰加熱球囊空氣的“爐子”,它一人多高的的形制,看起來就像是道士們煉丹使用的鼎爐。

不過這個鼎爐,擁有許多個用來新增燃料或者隔絕空氣的的火門,目的是透過調節火焰的大小來控制萬戶號漂浮的高度。

至於“萬戶號”熱氣球飛行的方向,眼下當然是完全控制不了的了,一切都只能取決於風向。

這種層次的熱氣球,當然還處在相對比較原始的起步階段,但是目前能夠做到載人漂浮並順風飛行的程度,崇禎皇帝已經十分滿意了。

他可不會讓宋應星等人超越這個時代去做他們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內燃機什麼的。

即便是蒸汽機這樣的東西,他也不會去強求。

他相信,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的推移,他如今努力開創的這個大明朝,會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是數十年後,也許是百年之後,自然而然地發展出這樣的技術成果。

有些東西強求不來,就是強求來了,若是不符合這個國家和時代的需要,也會因為水土不服而走向消亡。

且說當日下午,崇禎皇帝在通州東十里堡的工學院實驗場上,親自看了宋應星等人搞出來的萬戶號熱氣球,又親自觀看了萬戶號熱氣球的載人點火升空實驗。

最後,更是當場褒獎了李天經、宋應星、楊之華、黃宏憲以及工學院內參與“萬戶號”熱氣球研製並且表現突出的人物。

根據崇禎皇帝的口諭,工學院祭酒李天經就地被晉升為工部侍郎,並繼續兼任工學院的祭酒。

而工學院的司業宋應星,在繼續兼任工學院司業的同時,則由工部礦冶清吏司的員外郎晉升為工部一個新設司的郎中,即崇禎皇帝就地新設的一個清吏司,即百工清吏司的郎中。

除了工學院司業的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女尊之我不該被柴刀

妖刀居合

給深港風月

一雙鯉

BOSS心尖寵:小寶貝,超兇噠!

洛萬萬

藍桉已遇釋槐鳥

持塵

王妃

楚秋

重生:開局告白同桌小憨憨

白菜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