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九九章 走向海洋,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崇禎皇帝的手指,在閩海以南海域也就是廣東沿海外海的幾個必經航道上重重點選的時候,沈廷揚很快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幼稚之處。
沈家搞得是民間海運,民間的船主或者海商,可以透過向鄭芝龍、劉香甚至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或者是荷蘭人交過路費、通行費、保護費什麼的,換取他們的通行保證和海上保護。
然而大明朝廷的官方船隊又怎麼可以向他們交保護費呢?
不光是大明朝廷的尊嚴問題,因為即便是你想向劉香或者他身後的西班牙人、荷蘭人購買海上保護的時候,他們會同意嗎?
如果保護費高於你運送的貨物的價值,你還運個什麼勁兒?!
如果你運送的貨物的價值,高於你交的保護費,比如說其中有大批的兵器,大批的糧食,人家直接就搶了,還收你什麼保護費?!
當崇禎皇帝把沈廷揚叫到乾清宮書房之中的時候,雖然沒有直接這麼說,但是沈廷揚很快就想明白了。
崇禎皇帝不是不想去南洋貿易,也不是不想直接拿著銀子或者武器,去與南洋的小國國王們換取大量的稻米。
而是如今大明的海上力量實在是不夠看,即便是鄭芝龍歸附了朝廷,也依然無法保證大明官方的貿易船隊在粵海以南可以安全無虞地通行。
這個事情,真的是急不得。
沈廷揚意識到了皇帝的苦衷和苦心以後,當下也知道了真正的問題之所在。
雖然組織船隊往南洋購買稻米的事情一時半會兒搞不了,但是崇禎皇帝還是十分贊成開展海上漕運的,至少能夠儘可能大地提高漕糧從南方運往北方的運量和效率。
也正因此,崇禎皇帝還是部分地同意了沈廷揚的請求。
五月中旬的時候,給直隸總督南居益和天津巡撫梁廷棟,各發了一道聖旨,任命武英殿中書舍人沈廷揚為天津兵備道兼天津水師監軍,並且先期撥給他一百萬銀元,令他在大沽口,也就是衛河(後世的海河)的入海口,設立官營的大沽口造船廠,由其親任總辦,招募工匠,督造大型的運輸船和戰船。
天津這個地方,萬曆時期開始設有巡撫,但是在萬曆年間這個天津巡撫的職位,只存在了兩年,然後就撤銷了。
直到天啟皇帝即位之後,為了策應和支援遼東作戰,才又恢復了這個職務設定。
然而,這個天津巡撫實際上管轄的地方,卻非常有限。
一開始,主要是管理海防和海上事務,陸地上的天津三衛,歸後軍都督府直接管轄,而不歸天津巡撫管。
至於其他的民政事務,要麼歸順天巡撫管,要麼歸保定巡撫官。
軍事上,則歸保定總兵官管理指揮,營兵只設天津副將這個職位,隸屬保定總兵。
後來,遼東屢敗,遼事大壞,京畿之地也有了風險,天津的海上防務越來越重要,因此才又建了天津水師。
到了這時,除了巡撫之外,又設一副總兵,統管天津水陸防務,天津副將統帶的陸上營兵,也轉歸天津副總兵統一指揮了。
如今,早已廢弛不堪的天津三衛,也已經在崇禎元年京畿之地非沿邊衛所的改制歸流過程中撤銷建制,一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一邊也化軍戶為民戶,歸入天津巡撫下轄的各縣戶籍了。
沈廷揚在五月底奉命抵達天津任職的時候,天津就是這麼個情況。
如今的沈廷揚,也已經在南居益和梁廷棟的支援下,在大沽口圈好了船廠的廠址,目前正由天津水師副總兵黃龍帶著麾下的人馬,在大沽口的船廠挖造船塢呢。
沈廷揚本人則已經南下了,帶著崇禎皇帝的旨意,到福建沿海,特別是福州、泉州、漳州一帶,去聘請福建沿海的船工大匠去了。
因為造船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特別是大明能夠自造的大型福船和如今比較先進而不能自造的荷蘭夾板船和西班牙蓋倫船。
永樂年間的時候,大明朝的造船水平,在當時的世界上要是稱第二的話,估計也沒有誰敢稱第一,後來的海上強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等,在當時屁也不是。
可是永樂年間過後,鄭和下西洋的輝煌如曇花一現,如過眼煙雲,很快就消散不見了。
二百年後,到了崇禎年間,別說是那種長達四十四丈(約一百四十米)、寬十八丈(約五十米)、從底艙到甲板高多達五層、超過五千料(相當於現在的排水量兩千五百噸)的標準鄭和寶船了,就是超過兩千料的福船,也不是江南或者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