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八三章 石樓之危,日月當空照中華,哼哈大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且說王左掛等人率眾投降的當天夜裡,陝西巡撫洪承疇身邊最近得用的親兵把總張衡,奉命帶著寧鄉縣賊軍投降的訊息,打著火把,騎著快馬,連夜趕往石樓報信。
一行人先是往北出了南川河谷,然後轉而往南,快速南下石樓,四十餘人人人披甲,持槍帶刀,身背弓箭,個頂個都是陝西洪承疇從撫標中軍優中選優挑選出來的精銳悍卒。
雖然是夜路,但是如今的呂梁山以西地面上,城池殘破,村鎮荒蕪,人煙絕少。
一路上什麼也沒有,倒是十分順利,兩個多時辰,賓士一百多里。
等到天色微明而未亮的時候,一行人就趕到了石樓縣城以北二十里左右的北渾河北岸。
這個北渾河,也是黃河山西段的一條支流,從呂梁山的一個山谷中發源,然後從東往西流,最後流到黃河之中。
不過這個北渾河,卻是一條很小的支流,此前山西大旱的時候,已經斷流了多日,不過這段日子裡,因為五月中旬的大雨,突然有了水源,開始嘩嘩地流淌了。
只是河床和兩岸乾旱已久,雖然下了幾天大雨,北渾河的水量,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等到張衡帶著麾下策馬趕至北岸的時候,北渾河的河水已經是徒步可涉了。
到了北渾河的北岸,眼看著過了河就距離石樓縣城不遠了,張衡遂令麾下弟兄下馬休整。
畢竟一路疾馳百多里,就算是人能扛得住,身下的戰馬也總該休息飲水了。
一行人連人帶馬在河邊飲水進食,休整了半個多時辰,看看天色,已過寅時,東方泛白,然後再一次集結上馬,騎馬涉水過河。
本以為接下來也會一路順利的張衡等人,剛剛渡過北渾河來到南岸,就發現遠處有一支上百人的隊伍,正沿著北渾河的上游,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由東南往西北而來相,距不過數百步遠而已。
一馬當先的張衡,心裡正自狐疑不定,猜測著對方隊伍的身份,卻突然聽見那支隊伍發了一聲喊,撒腿就往南面跑了。
張衡騎在馬上聽得很清楚,對方喊的是:“官兵來了!”
既然如此,那麼迎頭碰上的這支隊伍就是賊軍無疑了!
張衡一念及此,當機立斷,大聲喝道:“弟兄們!那是賊軍巡哨!絕不能讓他們跑了!”
張衡麾下有原陝西總兵張國興所部陝軍士卒,有鍾得五所部永寧州士卒,也有陝西撫標中軍士卒,都是老於行伍的精銳,此刻自己數十人的小隊人馬,在這裡遇見了沿著北渾河巡邏的賊軍巡哨隊伍,那就只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了。
因為人人都知道,若是放了他們回去,引來大隊賊軍人馬,自己這數十人還有活路嗎?
所以,張衡一聲令下,數十人一起猛夾馬腹,朝著逃走的賊軍巡哨,就追趕而去。
那支賊軍巡哨,人數雖然是張衡所部的兩倍,然而全是步卒,根本跑不過戰馬的速度,不到一刻鐘的功夫,張衡等人就已經追到了那些賊軍的身後。
這部分賊軍此時只顧往南奔逃,一個個地毫無保留地將後背留給了敵人,也因此一個個很快就成了張衡所部騎兵的箭靶。
相距只有二三十步的距離,幾乎是箭無虛發,只是三輪箭雨過後,跑在前面的上百名賊軍就只剩下十幾個人了。
而此時,張衡等人也已經不需要再用弓箭了,收起弓箭,換上長槍,從背後將仍然亡命逃竄的十幾個賊軍一一刺翻在地,最後只留下了兩個活口。
張衡本人及其麾下悍卒,多數都是老兵油子,拷打審問的手段自不用說,很快就從這剩下的兩個賊軍嘍囉的口中,獲知了石樓縣城周邊的情報。
原來,就在神南峪陷落的第二天下午,就有不少逃出神南峪的賊軍嘍囉,翻山越嶺陸陸續續地逃到了呂梁山西麓的咽喉要地廣武莊。
廣武莊本身所在的地方,是一塊東南北三面環山的開闊地帶,往東翻越呂梁就到了石口,從石口往東,經過石門關,可以通往汾水兩岸的山西腹地平原。
而之所以說它是個咽喉要道,是因為它的西面,只有一條時寬時窄的山谷,也就是北渾河的上游河谷,這唯一的一條河谷道路之上,相距廣武莊約莫十多里的地方,就有一座夏龍關。
這座夏龍關,同樣是易守難攻,險峻異常。
因此,當洪承疇帶著陝西撫標三千多精銳士卒北上柳林堡之後,山西按察使張宗衡帶著麾下的鎮西營,除了堅守石樓縣城之外,他們所能夠做的,就只是派出一部人馬,到石樓山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