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千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八十章 世家作梗,隋唐大魔王,話千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平倉用來調控物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
不過臣有一點擔憂,一是擔心官商勾結侵害義倉,使得災年無糧可用。二是擔心朝廷以後呼叫義倉以為己用,使得義倉失去了原先的初衷,反而變相加重百姓賦稅成了害民之舉。”
李世民深以為然,問道:“那麼依照大魔郡王所言,我們的義倉就不再建造了嗎?”
程知節道:“陛下怎麼能因噎廢食,既然義倉是良方,對百姓有利。咱們當然應該不愧餘力去建造,不過依著臣的意見是,請陛下下詔向天下的臣民解釋清楚建造義倉的用處,並且向他們許諾義倉的賦稅永不增加。
還有陛下要增強監督,每年糧食收購完畢,派出審計督察人員,檢視義倉情況,檢查新糧舊糧是否替換;有沒有人以次充好。對於那些敢對義倉伸手的傢伙罪加一等,從嚴處置,則可杜絕此事。”
眾位大臣微微一皺眉,有的人道:“陛下乃是天下之主,沒有必須要像天下的愚民解釋什麼?朝廷命令下去,他們就按照執行好了,哪裡還有那麼多的為什麼?”
程知節大怒猛地瞪大眼睛,對著那位官員大吼道:“你買個東西還要問問價格呢?爾奉爾祿,民脂民膏!百姓是你們的衣食父母;你拿百姓的東西,都不能解釋問一聲嗎?”
李世民眼睛一亮道:“爾奉爾祿,民脂民膏!這句話說得好!眾位臣公務必謹記,以後做事情多想想你們的子民。”
那位官員被老程嚇得連連後退,差點沒有摔倒,還不敢爭辯,只好和眾位大臣一起躬身領取教誨。
於是李世民詔準了程知節的奏請,自是天下州縣,始置義倉,每有饑饉,則開倉賑給。
經過一年的努力,大魔國和大唐實現了初步的融合,大唐好像被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快速的向前邁進。
可這一東年突厥的情況卻不太好,在冬季東突厥遭受道百年難遇的大雪災,牛羊凍死無數;牧民也死傷不少。
頡利可汗卻不管這些,他繼續加強了對手下子民,還有附庸部落的盤剝;讓這些人更加難以生存。
原臣服東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落均起而叛突厥,頡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前去討伐,未能取勝。叛軍更盛,突利可汗輕騎逃回。頡利可汗大怒,將他監禁。突利可汗因此生怨心,也決定反叛。
同年,因下大雪,致使羊馬凍死很多,人也遭災。突厥害怕唐軍乘危來攻,於是領兵入朔州,揚言是會獵。
有議臣建議責備他背約入我疆境,就此討伐。長孫無忌說:“匹夫都不可以不講信用,何況一個國家?我既與他們有盟約,怎麼可以乘人之危呢?一定要他對我無禮後才可討伐他。”
李世民認為長孫無忌說得有理,不過為了以防萬一還是讓程知節到了幽州,總督六州之兵馬,在遼東做好了攻擊的準備。
薛延陀擁部帳七萬餘家,一開始附於東突厥頡利可汗。貞觀二年他們反攻頡利,受唐冊封,稱真珠毗伽可汗,建牙燕山,成為了為漠北諸部共主。他們數遣使至長安獻馬、牛、羊、橐駝,請婚;暗暗與大唐結盟準備共同攻擊東突厥。
就在李世民猶豫不決的時候,在山西邊境屯田的定遠郡公,代州都督張公瑾上書奏請出擊突厥,他提出六條證據,認為此時進攻突厥時機已到。
頡利可汗奢華殘暴,誅殺忠良,親近奸佞,此其一;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離,此其二;突利、拓設、欲谷設均得罪頡利,無地自容,此其三;塞北地區經歷霜凍乾旱,糧食匿乏,此其四;頡利疏離族人,委重任於外族,胡人反覆無常,大唐軍隊一到,必然內部紛亂,此其五;漢人早年到北方避亂,至此時人數較多,近來聽說他們召聚武裝,佔據險要之地,大軍出塞,自然內部響應,此其六。
李世民看著這六條證據興奮的在大殿中不住地走來走去,距離渭水之辱已經4年。此時的大唐政治清明,國富民豐;和突厥剛好掉了個個兒,已經完全有能力發動反攻。
這一年的十一月,突厥軍進擾河西走廊。李世民以突厥進攻河西為藉口,詔命兵分六路出兵剿滅東突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