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能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29 流民隱戶,東晉:我的權臣父親,釣魚能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應聲,卻聽趙滎嘆道:
“不必查了,挑撥之人,李兄招惹不起。“
李家父子滿心疑惑的看向趙滎,趙滎解釋道:
“其實,並沒有人在刻意挑撥李兄與隱戶的關係,但源頭還是出在桓刺史身上。
“隱戶為李兄耕種,只能得到一日三餐。
“可桓刺史推行均田令,一夫一妻可得露天一百二十畝,只需要繳納三石粟米作為租稅。
“換作是李兄,是會留在莊園當隱戶,還是落籍為民,向官府申請分田?”
李徵不能答。
趙滎也沒有沾沾自喜的心情,因為他家也存在大量的隱戶,想來,自家隱戶也快逃得差不多了。
如果沒有均田制的出現,這些隱戶也許會感激豪族的庇護。
雖然一年到頭,辛勤勞動,也積攢不下餘糧,可好歹能讓自己有口飯吃。
然而,如今更好的生活就在眼前,誰又能繼續忍受豪族的剝削。
就在三人相顧無言之時,聽得一名稚童在不遠處拍著手高唱:
“迎新年,迎新年,新年不比往常年。
“桓公多惠政,賜我種子又分田。
“年租三石粟,欣喜送公門。餘者為己用,家家有盈餘。
“勸君辛勤多耕種,豐衣足食在力田。”
趙滎驚訝問道:
“何人唱此童謠?”
“是我那孫兒。”
李徵嘆道,他清楚,這首童謠必定是出自桓熙,或是其親信之手。
等童謠傳唱開來,民心也將為桓熙所有。
童謠很快傳遍梁州八郡,相應的,各地衙署每天都被前來落籍的人,圍堵得水洩不通。
百姓常年躬耕,他們清楚一夫一妻在得到一百二十畝土地之後,用心耕作,一年能產多少糧食。
而租稅是恆定的三石粟米,不會因為你種得多,而加徵租稅。
也不會因為你的懶惰,導致田畝歉收,而減免租稅。
至於遭逢天災,那就另當別論。
桓熙推行均田制,意味著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極大的激發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桓熙的改革才初步展開,梁州就已經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