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能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035 畚箕縣令(3000),東晉:我的權臣父親,釣魚能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卒負荊請罪,這事要是傳出去,只怕自己將會被人恥笑。
李徵見他猶疑,可謂恨鐵不成鋼,只得道出實情:
“你可知道,桓熙得知此事,揚言要將你斬殺,為王猛出氣,若非王猛勸諫,你早已身首異處!”
李順雙腿一軟,癱坐在地,他喃喃道:
“何至於此,何至於此”
李徵見狀,繼續道:
“順兒,聽為父一句勸,既然錯已鑄下,便要想盡辦法彌補,如今桓熙並非報復,可保不準他哪天記起這事,我們全家都得受你牽連。
“你若能夠忍辱負重,求得王猛諒解,為父替你使力,使其傳為佳話,即使桓熙心懷芥蒂,礙於名聲,也不敢再責怪你。”
李順聞言,無奈道:
“孩兒悉聽父親教誨。”
當天,李順便赤膊著上身,揹負荊條,來到縣衙外請罪。
此舉大出梁州士人的預料,來看熱鬧的在衙門外圍了裡三層,外三層,不僅是平民百姓,還有不少世家子弟。
而王猛並未立即出門,直到黃昏時分,已經是下值的時候,王猛才步出衙署,看到跪在門外請罪的李順,他故作驚訝道:
“閣下若有冤屈,自當擊鼓鳴冤,為何負荊跪於門外。”
李順強忍後背的刺痛,賠罪道:
“在下李順,本縣人士,此前酒後失言,對縣君多有冒犯,還請縣君見諒。”
王猛聞言,將李順扶起,當眾笑道:
“我說是誰,原來是將我稱作畚箕縣令的李家公子。”
說著,王猛為李順解下荊條,對著前來瞧熱鬧的人群說道:
“我王猛生在青州,自小遭遇兵禍,顛沛流離,這位李公子說得不錯,我曾販賣過畚箕,這編織畚箕的手藝,至今還沒有忘記。”
聽他自嘲,有人忍俊不禁,笑出聲來,王猛並不介意,他指著衙門外的鳴冤鼓,繼續道:
“我出身低微,飽嘗民間疾苦,也曾受人欺辱,無處鳴冤。
“因此,我設立鳴冤鼓,為的就是要伸張正義。
“今日,諸位父老鄉親都在,有一言,王某敢告諸君,王某來自貧苦眾生之間,不曾忘記微末時所遭遇的不公!”
話音剛落,只見有人高呼一聲:
“說得好!”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人潮被分開,一名錦衣貴公子被侍衛簇擁著走了出來。
他環顧四周,朗聲說道:
“在下桓熙,奉命出任梁州刺史、徵虜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領西蠻校尉!”
實際上,桓熙剛一現身,就有許多人認出了他,但這並不妨礙桓熙自我介紹,他繼續道:
“今日王縣君之言,甚合我的心意,自今日始,諸位如有冤屈,儘管向王縣君稟明,自桓某以下,無論何人欺凌百姓,驕縱不法,一律不得輕饒。
“若有人膽敢打擊報復,我必殺之,以警示眾人!”
說著,桓熙看向一旁的李順,李順不由得打了一個冷戰,趕忙低下頭去。
而圍觀的人群早已沸騰起來,世家子弟黑著臉離開,而普通百姓無不舉手歡騰。
桓熙此前藉助均田令,已經將民心攬入懷中,如今有他出面作保,再也沒有人懷疑王猛是否真的要為民伸張正義。
翌日,南鄭縣衙才剛剛開門,就有人在爭搶鳴冤鼓,胥吏們迫不得已,只能出來維持秩序。
一連三天,南鄭縣衙都擠滿了前來鳴冤的人,而王猛則應桓熙的建議,選擇在鬧市公審。
上至官員貪贓枉法、欺凌百姓,下至鄰里糾紛,爭地爭產,王猛盡皆受理。
而他也聽從剛桓熙的提議,選擇在鬧市公審,吸引來許多好事之人的圍觀。
有時候,一天就得審理十幾樁案件,但王猛雖然結案迅速,卻從沒有錯判哪怕一樁案子。
由小見大,王猛的才能也終於使得朱序等人信服。
只是王猛並不滿足,他私底下向桓熙進言道:
“治安定之國可以用禮,理混亂之邦必須用法。
“如今世道喪亂,非得嚴明刑法,方能有所約束。
“下官以為,《晉律》已經不適應現在的亂世,主公應該早作打算。”
桓熙對此深以為然,《晉律》是曹魏時期,晉王司馬昭主持修訂,此後,司馬炎篡位,對其父所頒佈的律令進行修改,就有了如今的《晉律》。
《晉律》相較於漢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