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2部分,華夏海權,淘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則是長約0。8米左右的無尾翼火箭彈。在大概瀏覽了相關資料後,徐傑感覺這東西至少在遠離上要比歷史上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要強上很多。更像是一款德國火箭炮和俄國火箭炮相結合的產物。吸取了各方的優勢。
說起前蘇聯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恐怕絕大多數人都十分了解,齊射時壯觀的長面和短時間內超大的投射量,再加上簡單到極點的發射裝置。這恐怕就是人們第一次看到喀秋莎火箭炮後的感覺吧。這款火箭炮幾乎秉承了蘇式武器的簡單實用以及投射量強大優點。。在2戰中是一款相當不錯的炮兵技術裝備。不過和歷史上不同的是,這一款火箭彈並沒有實用尾部的彈翼,這讓徐傑感到有些奇怪。。…。
其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使用bm13火箭炮的炮彈彈翼是十分正確的選擇,因為蘇聯當時面對強大的壓力沒有足夠的產能和時間去搞某些過於複雜的裝備,所以bm13並沒有使用發射筒,更別說在裡面刻上膛線了,而是直接用發射導軌。這樣一來火箭彈的旋轉就完全靠火箭彈噴嘴自身了。轉速下來了,精度自然會降低一些。而歷史上俄國人處於成本的考慮。他們認為直接加裝彈翼來減少發射器的複雜性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導軌和彈翼而沒有選擇發射筒和膛線。從成本上來說很不錯。
在2戰歷史歷史上真正選擇複雜的渦輪噴嘴(和飛機上的渦輪不是一個概念啊。)和發射管以及內部膛線的國家是德國。和名聲大噪的bm13不同。德國2戰火箭炮給人的感覺是默默無聞,但是並不代表德國人就沒有好貨。歷史上德國人也有幾款不錯的火箭炮。從精度上來講,採用了渦輪火箭彈和發射管的德國火箭炮要比蘇聯的bm13要準一些,從射程上來講也算可以。(備註:德國2戰火箭炮中也有使用導軌發射的。)。…。
比如說德國的15m火箭炮(nbf41、42型)可以把彈重34。15公斤的火箭彈打出6900米遠,而口徑達21m的42型火箭炮則可以把112。6kg的火箭彈打出7850米,從射程上來看比喀秋莎的8。5千米短一些,但是精度卻要超過後者。不過悲催的是這種武器在德國人手中最開始更多的是當成煙霧彈或者特種彈藥發射器而不是當成一種壓制性兵器。在喀秋莎火箭炮大行其道之後,德國依然沒有像蘇聯人那樣集中使用這種武器。而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德國人認為火箭炮的精度過低。而且裝填緩慢。但是德國人依然有車載火箭炮,部分火箭炮還贏得了陸地斯圖卡的稱謂。但是不管如何,這種武器的數量以及發揮的作用都無法和喀秋莎火箭炮相比,雖然在技術上和效能上德國貨可能更好一些。
對於2戰火箭炮的作用,徐傑的定位就是一種廉價的可以再中等距離上撕碎對方防線或者攻擊的武器,在這個時代,射程過遠的重型火箭炮幾乎沒有存在的必要,畢竟在這個沒有先進火控,更不要說制導炮彈的的時代,長身管火炮在遠距離的精度都會比較低。這種精度只有火炮四分之一的東東距離遠了可就真的什麼也打不到了!所以射程在15km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喀秋莎有一種bm13dd的炮彈,可以打11km。)所以徐傑對這種火炮的要求就是12km以上就行。…。
。…。
同時考慮到裝填的難度,徐傑認為單發炮彈的重量不要超過45kg為宜。也就是說和一發炮彈重量相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可以用人力狀態。你要是像德國人那樣搞出炮彈重達100+kg的8寸級別火箭炮,那麼光裝彈就很成問題。而裝彈緩慢的話自然會導致火箭炮的效率問題,畢竟火箭炮只是瞬時火力非常強大,但是要說到持續性壓制的話,還是洗洗睡吧。這個位面可沒有先進的火箭炮自動裝填裝置,大量的火炮炮彈幾乎都要手動狀態。
而這一方面聶志遠做的很不錯。。他選擇的口徑和彈重正好和人力裝填的上限相吻合。而且24根發射管的重量也不算很重,一般的1。5噸卡車完全可以承擔。但是不足也是有的,那就是炮彈的長度還不夠。而且雖然有膛線來彌補火箭炮精度問題,但是去掉尾翼還是不妥的。而當年蘇聯在2戰結束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在彈尾安裝4個弧形的彈翼。在發射前僅僅的和炮彈貼合在一起,當發射後。迅速開啟提高穩定性。同時把炮彈重心定的稍微靠前一些,以增加穩性。從理論上說這樣做並不難,但是考慮到能否讓彈翼和炮彈以及發射筒完美的貼合在一起是一項技術活。所以徐傑並不確定這項改動什麼時候能搞出來,而另外一項就是如何把火箭炮炮彈做的更長一些,而蘇聯人的做法就是類似卷制炮管一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