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之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二章 洛克菲勒公司,第三帝國,華東之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而且,他們還有隔岸觀火的意味。
比如,一戰後,德國戰敗,當時是打算把德國削弱到徹底沒有戰爭能力的,但是,凡爾賽條約上,美國人沒有簽字,在他們眼裡,這個條約,會讓德國人記仇的。
而美國的資本家,一直都在幫助德國,在他們眼裡,英法的強大,是不符合他們的利益的,最好讓歐洲大陸戰火不斷,美國才能夠崛起,能夠強大。
所以,美國支援德國,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是帶有這種色彩的。
而希瑞克,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這種心理。
現在,德國打波蘭,理直氣壯,因為波蘭人謀殺了德國的元首,如果德國不幹仗,那德國就太軟弱了,一直以來,德國都是不吝嗇使用武力的。
這是德國和波蘭的事,和其他國家無關,而英法,卻要向德國宣戰,這簡直就是對德國的羞辱,德國除了應戰,沒有別的選擇。
在美國,有很多的德裔,也有很多同情德國的美國人,在刻意的渲染下,這次的戰爭,德國是被迫的,德國是受害者,這比歷史上的戰爭藉口,還要充足得多。
希特勒都死了,德國發動戰爭,還有什麼不正義嗎?
波蘭人,那是自取滅亡,而英法,是強盜邏輯,不分青紅皂白地給波蘭撐腰。
而繼續看歷史上,美國根本就不願意和德國動武,最多就是給英國輸血而已,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人才放棄了隔岸觀火的看法。
當時,美國人的敵人,是日本人。
歐洲戰場,還是不關美國的事的。
但是呢,希特勒這個狂妄的傢伙,又相當的守信用,既然和日本結成了同盟,那就要按照同盟的協議,向美國宣戰。
結果,德國和美國,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國家,就進入戰爭狀態了。
現在,也和歷史上不同,對希瑞克來說,和日本保持一定關係,是必要的,但是和日本結盟,甚至為了日本而向美國宣戰,那是絕對得不償失的。
所以,現在德國和日本,並不是盟友,德國也沒必要將日本捆綁在戰車上,在二戰中,日本幫了德國什麼?
最多,就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牽制了美國,但是,如果美國不參與歐洲的戰爭,那還幹德國什麼事?
也許,最後美國還是要加入戰爭,而現在,希瑞克就是要阻撓美國加入戰爭的時間,儘量地向後拖。
斯福在他第一任任期裡,與綏靖主義者的主張並沒有什麼本質分歧。在他的施政綱領中國內經濟是第一位的,對外交只簡單提一個“睦鄰關係”,保住拉美后院不起火足矣。
這不僅僅為了迎合孤立主義勢力,羅斯福本人也是一個靈活的務實主義者,並不介意握髒了手,在他上任不久就和蘇聯建交了,讓歐洲自相鉗制,何樂而不為呢。
在歷史上,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那羅斯福根本就無法在國會里透過決議,正式地加入二戰。
美國國內,觀望的情緒一直都是很濃厚的,即使是羅斯福想要打仗,下面的人也不願意,發戰爭財,才是那些壟斷財閥們的最愛。
比如,眼前的洛克菲勒家族。
作為美國的石油家族,洛克菲勒和德國的關係非常好。
好到什麼程度?哪怕是美國和德國相互宣戰,洛克菲勒家族也在支援德國。
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一直到1944年初期還在向德國透過第三方國家出售原油和成品油等物資。想想吧,諾曼底登陸,美國大兵的屍體,在海峽裡面把海水都染紅了,洛克菲勒公司居然依舊在和敵國做生意。
甚至因為這些事,在二戰後,聯邦法官判定洛克菲勒犯了叛國罪。當然最後是不了了之。
而不僅僅是洛克菲勒集團,福特汽車公司,修斯公司,類似的公司,還有一大堆。
從希特勒掌握帝國的權力開始,杜邦財團與化學公司、洛克菲勒財團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財團及它控制的電報電話公司等等,爭先恐後跟德國簽下了鉅額的戰略原料和軍工專案的訂單。
在技術輸出上,杜邦公司透過I.G.法本把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的技術賣給德國;坦克潤滑油的技術是從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發展空軍的重要幫助來自於美孚在德國設立的一家飛機專用汽油廠;電報電話公司參加了德國新型飛機的研製。
沒有美國的幫助,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恐怕還要向後推很多年,所以,後世也有專門的陰謀論調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