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大國醫,絕對6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效。
——摘自《李濟仁 張舜華》
國醫釋讀
李濟仁教授認為,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的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隨時處於動態之中,所以服用方藥也應當結合人體動態和藥物作用的特點,選擇最適宜時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藥性,使疾病好得更快。
李老以肝病為例,認為治療肝病的藥物最好在睡前服,或藥後即臥,宜靜不宜動。這是因為“人臥血歸於肝”,藥物有效成分吸入血中,流入肝中,肝血流量愈大,藥物在肝內有效濃度相應增高,療效也就越好。
另外,對於排石方藥,李老結合現代醫學研究,其作用主要在於鬆弛、擴張結石所在的管道平滑肌,使管腔增大,利於結石下移外排的機理,提出白天服藥,藥後宜動少靜的主張。這是因為,白天活動較多,有助於藥力推動結石,並且白天還可給予大量飲水配合排石。
除此之外,在服藥時間上,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藥力停留較久,宜飯後服。
2。病在下焦的(膀胱、腸),欲使藥力迅速下達,宜飯前服。
3。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滋補藥宜空腹服(早飯前1小時或晚飯後1小時),此時胃中空虛容易吸收。
4。特殊藥物應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藥在服藥前應少量進食以助藥效;驅蟲藥應在早晨空腹服,服藥前應喝點糖水,這樣可以提高殺蟲的效果;攻下藥在大便後應立即停服;安神藥、滋補藥、延緩衰老的藥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藥應在睡前2小時服用。
健康回音壁
正確服藥,還應注意溫度。湯劑在治療一般疾病時均宜採用溫服法,對有特殊治療需要的情況應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屬理氣類藥,熱則易舒,涼則增滯;活血、補血、涼血、止血類藥,寒則淤滯,熱則沸溢。凡解毒劑,俱宜冷服,這樣可使毒物之淤滯易於排出,熱服則會導致毒物擴散。凡熱性病宜冷服,而寒性病宜熱服,發散攻下,以助藥力。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宜熱服,收澀固精止血之劑則宜冷服。除煩止渴祛暑之劑宜熱服,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熱服;清熱藥和消暑藥宜冷服。大熱病用寒藥應溫服,大寒病用熱藥應冷服。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服用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或嘔吐,可用生薑擦舌即止。
第十四章 李濟仁(2)
冬病夏治,讓你的冬天不再寒冷
大師手記
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藉助自然界夏季陽旺陽升、人體陽氣有隨之慾升欲旺之趨勢,體內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對陽虛者用補虛助陽藥,或內寒凝重者用溫裡祛寒藥,以求更好地發揮扶陽祛寒的治療功能。一方面為秋冬儲備陽氣,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
——摘自《李濟仁 張舜華》
國醫釋讀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治療中的一種特色療法。它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結合經絡針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以扶持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直接或間接治病、養病的目的。
在這裡,“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主要包括過敏性哮喘、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除此之外,還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結腸炎、凍瘡、慢性腹瀉、部分虛寒婦科病引起的關節痛、腎虛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症以及屬於中醫脾胃虛寒類的疾病。這類疾病大多具有陽氣虛損,遇寒發病的特點。“夏治”則指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會有所緩解,所以在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對“冬病”進行辨證施治,適當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可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
在治療方法上,冬病夏治包括針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療、食療、穴位貼敷、中藥內服等多種療法,其中穴位貼敷最為常用。下面就為大家推薦幾種貼敷驗方:
1。哮喘患者
用白芥子、蘇子、元胡各20克;甘遂、細辛各10克,研成細末。每次用1/3的藥粉,加生薑汁調成膏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5厘米的塑膠布上,貼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開寸),用膠布固定,約3~6小時去掉。在頭伏、二伏、三伏,共貼3次。
2。“老寒腿”患者
用川烏50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