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6部分,刺明,津股巡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點不近人情。再說,赦免大臣,本來就是皇帝博取大臣們好感的重要途徑之一。赦免盧象升,其實也是可以換取大臣們的好感的。
其實,崇禎也知道,在這個時候,殺大臣,於事無補,相反的,赦免一個人,還可以獲得大臣們額外的感激。然而,想來想去,崇禎還是有點猶豫,不殺盧象升,就顯得自己好像對孫承宗的死,不夠心痛,不夠如喪考妣,不夠誠心。總之,不殺盧象升,他自己的純孝形象,就好像無法挽救回來。
他情不自禁的想起了當初孫承宗的喪禮。孫承宗的葬禮,是在京師舉行的。出於掩蓋自己內心的齷齪,崇禎指示喪禮必須隆重,要用最高規格,甚至可以上升到親王去世的規格。於是,得知孫承宗罹難的訊息幾天以後,禮部關於孫承宗的各項褒忠榮典已經題奏皇帝,奉旨火速趕辦。
這些榮典事項,包括賜溢忠烈,贈太子太保,賜祭九壇,在京城和孫承宗的高陽家鄉建立詞堂。禮部與工部會商之後,合奏皇帝,京城的祠堂建立在正陽門月城中的東邊。明朝最崇奉關羽,敕封協天大帝,全國到處有關帝廟,建在正陽門月城中的西邊的關帝廟在京城十分有名。如今奉旨在月城中的東邊建一“昭忠祠”,分明有以孫承宗配關羽的意思。
祭棚搭在朝陽門外、東嶽廟附近,大路北半里遠的一片空地上,坐北朝南。面對東關大路,貧民房舍拆除許多,很是寬大。臨大路用松柏枝和素紙花扎一牌坊,中間懸一黃綢橫幅,上書“欽賜奠祭”。牌坊有三道門,中門是御道,備皇帝親來致祭,所以用黃沙鋪地。
從牌坊直到一箭之外的祭棚,路兩旁樹著許多杆子,掛著兩行白綢長幡和中央各衙門送的輓聯。路兩旁三丈外搭了四座白布棚,每邊兩座,三座供禮部主祭官員及各衙門陪祭官員臨時休息之用,一座供孫承宗家人住宿休息。還有奏樂人們的小布棚,設在祭棚前邊,左右相對。其餘執事人員,另有較小布棚兩座,都在祭棚之後。
祭棚門上懸一黃緞匾額,四邊鑲著白緞,上有崇禎御筆親題四個大字:“忠魂不朽”。祭棚內就是靈堂,佈置得十分肅穆莊嚴。靈堂內正中靠後設一素白六扇屏風,屏風前設有長几,白緞素花圍幛,上放孫承宗的靈牌,恭楷寫著“故大明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太子太保、帝師、賜諡忠烈、孫公之靈位”。
前邊,左右放著一對高大的錫燭臺,中間是一個白鋼香爐。緊挨靈幾,是一張掛有白圍幛的供桌。靈堂四壁,掛著挽幛、輓聯。靈堂門外和松柏枝牌坊的門兩旁都有對聯,全是寫在白綢子和細白葛布上。所有對聯和輓聯,都是稱頌孫承宗忠君愛國,壯烈捐軀的。
京城畢竟是文人薈萃的地方,遇到皇帝為殉國大臣賜祭的難得機會,各大小衙門,各孫承宗生前故舊,以及並無一面之緣的朝中同僚,有名縉紳,都送輓聯,自己不會作輓聯的就請別人代作,各逞才思,各顯書法,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事實上,作為三任帝師,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孫承宗的親朋好友以及部下,的確非常多。光是他們送來的輓聯,在靈堂內就根本無法全部掛起來。沒辦法,禮部的人只好在靈堂的兩邊,又做了很多的屏風,將輓聯都掛在屏風的上面,這才滿足使用。
崇禎前往祭拜的時候,第一眼就察覺到,那牌坊中門的一副楹聯,雖然不算工穩,卻寫出了當時的朝野心情。楹聯是這樣的:十載汗馬,半載孤城,慷慨忠王事,老臣命絕丹心在;千里歸魂,萬里悲風,揮涕悼元老,聖主恩深卹典隆。
因為這些緣故,崇禎對當時的葬禮,印象還很深刻。當時,連崇禎自己,好像都真的被孫承宗感動了。他暗自發誓,一定要殺了盧象升,為孫承宗祭祀。現在,葬禮才過去兩三個月,就饒恕盧象升……外面的人會怎麼看怎麼說?
“皇爺,陳新甲來了。”
王承恩悄悄的進來報告。
“叫他進來”
崇禎點頭說道。
很快,一個穿著正二品大紅官府的官員,就出現在崇禎的面前,恭敬的行禮。此人,就是新晉兵部尚書陳新甲。
陳新甲原來是右僉都御使,負責巡撫宣府,之前並無十分突出的政績。但是一個月之前,他突然被提拔為兵部尚書,並剋日上任。這樣一來,朝廷就有了三個專職的兵部尚書,至於掛兵部尚書銜的就更多了。
為此,京城裡面訊息靈通的人物,都在暗自猜測,皇帝先是提拔吳阿衡擔任薊遼總督,現在又讓陳新甲主管兵部,只怕兵部原來的兩位尚書張鳳翼和梁廷棟,是要大難臨頭了。韃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