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斯在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3章 佛音梵唱,月老志,風斯在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秒記住【網

《道德經》文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上下之分也並非盡在智愚之差別,自古中夏四民:士、農、工、商,百姓所求在吃飽穿暖、官吏所求在升官發財,舍此之外,鮮有不以為迂遠無謂的。道之不行,又何足奇怪呢?

惟有九曜諸天稍注意於道德之學,古來能成仙得道的大抵是些道行精微之士。至於近世仙道日漸昌明,就中也免不了泥沙俱下,現今的仙道又稱為科學,一指其進境而言,一指其學理而言,囿此之道,往時凡夫以為飄渺莫測者一一成為現實,似乎拉近了仙家和凡人的距離,說到仙家的至高境界——長生久視之道仍非常人所能企及。

明欽在接天崖上得月宮天子精魂傳授‘太平清領’一書,對於道家的種種法門條分縷析,囊括幾盡,可惜這書在神識中存留時間不長,只草草看過三分之一便湮跡無痕。

另一部讓他眼界大開的則是須菩提的‘證果記’,世間妖魔修行之法,總以先修煉人形,即媧皇之貌,再從道家法門悟入為最佳,是以他和荊眉嫵從小便進入人類學堂讀書,學習人類聖賢經籍。

此前四靈傳承億萬年,神通之學如河圖、洛書、丹詔天書之類頗能窺見宇宙奧妙,然則終至於衰蹶不振,一個很大原因便是未立文字。

文字可說是人類的獨創,垂統三界的基石所在,論起道法、智慧諸般四靈甚至遠勝於人類,即便後來的聖王伏羲、大禹、商湯、文王也都是得四靈授書才能進窺天道,終成大聖,這中間的香火之情確然是無法泯滅的。

但是無文字之承載,文化便只能父子師徒相授,一旦有個差錯,極容易成為絕學。所以伏羲畫卦,神農結繩,到了倉頡終於製成文字,方時‘天雨粟、鬼夜哭,龍乃潛藏’。真是造化不能藏其秘,靈怪不能遁其形,人族代興其勢已不可阻擋。

中夏文化另一創穫則是文言。如果說文字使文明的層積成為可能,那麼文言則拉近了歷史的距離,中夏最古之史書則推《尚書》,距今已四五千年之久,而三尺童子只要稍識文言便可略知其義,遍觀寰宇真可說是異數了。中夏百姓特注重於傳統大約文言亦是功不可沒,中夏不論如何淪夷,乃至數度被異族攻佔,其於歷史終無甚深隔膜之感,則文言的功用可謂奇偉。

至於近世的種種非難惟在於文言不甚簡便,這其實是另一問題,世間的事物大都有利弊兩端,至少從文言在歷史中起過的作用來看,確然是無可非議的。

因此之故,明欽往時對《金剛經》這部大乘經典曾有翻閱,可惜只是泛泛而觀,無法悟入罷了。此番對《金剛經》重加審讀,與齊天大聖也大有關係。孫悟空其人其行籍《西遊記》之流傳在中夏廣為流傳,吾人樂於稱道甚至對其妖聖之名亦不甚介懷,今知孫悟空偌大本領原是須菩提將‘《金剛經》法要’改頭換面而來,有了這一層名人效應,心理上便要著意幾分,大約也是人之常情罷。

有了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親為說法,明欽大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可惜他對《金剛經》原義並不純熟,至多也就背個金剛偈四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好在又有《般若心經》,亦是大乘經典,和《金剛經》的義理一以貫之,不過二三百字,明欽愛其文字義蘊,頗能記誦,這時便運起佛家梵唱之法,字字貫注,在姜琳耳畔反覆唸誦起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如是念誦數四,靈識貫注字句之間,法相之力自然而然顯露出來,眉心靈光匯聚,散發出一股衝融之氣。

不知是否他的錯覺,姜琳沐浴在法相之光映照之下,面無表情的臉龐似乎漸漸顰蹙起來,潔白如玉的肌膚泛起玫瑰色的紅暈。

“你在我耳邊亂叫什麼?”

再過片時,姜琳睫毛輕顫睜開眼睛,緊凝著黛眉瞄了明欽一眼,神情有些異樣。方才餐玉陰熾和五情焚氣往來衝撞,餐玉之法本就是用來緩和修煉五情內焚引起的劇烈灼痛的,可是她在皇陵中修煉太久,地氣中十分缺乏真陽之氣,以至於五情內焚駁雜不純,潛煉之時灼痛之感因之倍增,她隨即加大餐玉的份量,久而久之,又積生了一股陰熾冰寒之氣,無法化解,恰如水火相激,兩不相讓。

她方才潛運道息,原想以‘照玉神功’將五情焚氣強行鎮伏,乃至被陰熾之氣乘虛而入,因而出現化玉的跡像。明欽及時以梵唱《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間無敵,拔劍向仙

蘇菜

夜尋星

倪浪

蓮花樓之李相夷天幕看蓮花

一舟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