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八章 救援廢帝,漢末沉浮記,何子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才壹秒記住『愛♂?說→』,
中平元年十一月,董卓自拜相國,封郿侯,有“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自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權勢已經如日中天。董卓又封自己的母親為“池陽君”,違制設定令、丞。
此後,董卓的殘忍性格逐漸暴露,最好用刑法立威。侍御史擾龍宗在拜見董卓時忘了解除佩劍,董卓借題發揮,下令將其活活打死。
又指使人將何太后的母親,滯留在雒陽城大將軍府的舞陽君殺害,甚至將何苗的遺體從墳墓中挖出來肢解扔在園林之中。身處汝南平輿的何苗妻妾子女聞之,無不大哭,一致肯求韓易起兵復仇。韓易無奈,只得先以好言勸解。
不久,大司農周忠的兒子周暉聽說雒陽城變故,故至雒陽,董卓非常厭惡他,又派兵將其劫殺。
自十二月起,天下便四處傳揚開董卓生性殘忍不仁的傳言。然而董卓卻毫不在意,依然行之如故。
董卓又因見雒陽城中富戶貴族府第連綿,家家殷實,金帛財產無數,便放縱手下士卒,實行所謂的收牢之名。這些士卒到處殺人放火,奸擄婦人,劫掠物資,把整個雒陽城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
曹操因之謀刺董卓不成,一路逃回陳留。與陳留太守張邈、衛茲等人在地方上招兵買馬,試圖對抗董卓的惡政。又傳信韓易準備討董之事,還派出夏侯敦、夏侯淵二將如約來取典軍校尉部的三千餘兵馬。
不久,東郡太守橋瑁出示了三公秘發之文書散發到各地州郡府,陳述董卓之罪惡,呼籲各地州郡起兵反董,恢復弘農王劉辯的帝位。
韓易聞之大驚,如此一來,以董卓的暴虐,豈不先行謀害了弘農王劉辨。何貞曾讓自已護佑劉辨,此情不可不還。韓易當即派出言平、方積二人至雒陽,傳令潛伏於雒陽城中的楊理,設法救出弘農王劉辨。又遣餘化、何曼、廖化三將領精兵三百騎,至河南伊闕關附近接應。
“怎麼?要救弘農王離京?”楊理望了言平與方積二人,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氣,從數十萬的大軍之中救走一人,此事可謂勢難登天啊。
言平拱手說道:“此事主公也知很難,但是卻不得不為爾。關東義軍大起,欲重新尊奉弘農王為大漢天子。而董卓為了打擊各路義軍的氣勢,必會殺死弘農王。主公說,弘農王既是長子又是嫡子,為大漢天子最為正統的帝王,若非何氏大意消亡,袁氏又心生異心,反被董卓乘亂奪取大權,哪裡有被廢除的可能。”
方積說道:“主公還說,若是我等能夠救出弘農王,重新尊奉為天子,並奉天子以令不臣,以正討邪,必將無往而不利。事成之後,封候之事亦是等閒。還望楊君勉之。”
楊理將二人召近,長吟道:“弘農王被幽居於永安宮中,此宮在北宮的東南,中東門西有高安館,高安館北就是永安宮。宮周長六百九十八丈,宮內有景福、安昌、延休等殿,還有侯臺與花園。宮北為永和裡。”
楊理邊說邊以酒水在案几上寫畫,說道:“永安宮四周只有五百兵丁看守。不過宮中有我王師與師兄史阿護佑弘農王,想要救他出永安宮並不難。難就難在北宮東門至城東上東門的大道北面,自西向東有武庫和太倉,那是皇家軍用倉庫與供應朝庭的御府糧食倉庫,這兩處共有董卓的六千兵丁鎮守。”
“若是永安宮有警,那咱們所面對的就不只是數百兵丁了,而是六千兵丁。而且想要離城,當從北門出最近,北門又有北軍的五千大軍在彼處鎮守,加起來就有萬餘兵丁了。更別說城外尚有無數的西涼羌騎。我在雒陽城雖召集了數百輕俠,人人悍不畏死,但面對這萬餘兵丁時,還是太少、太少。”
方積笑道:“聽聞楊君劍法極高,卻還不太懂我輕俠的行事作風,我等輕俠行事決不喜以弱敵強,而是喜好以亂取勝。”
楊理目光一凝,望著方積問道:“汝有什麼好建議?”
方積說道:“雒陽城大,百姓眾多,特別是權貴,也是多如牛毛。楊君手下既有數百輕俠,卻不可作大軍來用,可以分作數百處,只望各里的權貴與富豪府中放火,引動他們的動亂便可。如此退卻也會容易一些。董卓不知究理,必會以為是城中有反對他的叛黨作亂。特別是袁氏,絕對是首要防範之人。”
“城中的大軍聽聞只有三到四萬人,董卓欲要平定叛亂,不會亂調兵馬,只會將兵馬分佈於各處的要點,再從城外召羌兵入城。而武庫與太倉絕對是守衛的重中之重,此處的六千兵丁,絕對不敢輕離。只要咱們不與看守的五百兵丁強鬥,而是悄然進行,必不會驚擾到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