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閻錫山大傳,冬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採。閻錫山當然更希望孫中山來晉。於是他一面主動致電孫中山敦請赴晉,一面派谷思慎、樑上棟至京迎接。

當時,孫中山接到閻錫山的邀電後,非常感動,他及時覆電閻錫山“此次來京,本擬遊晉,以領諸同志大教。乃先辱蒙電招,感激無似。一侯事竣,即當奉命”。

據樑上棟回憶:

八月間聞總理已到北京,山西全省人民,莫不引頸希望總理來晉一行,各界函電邀懇,並派代表懇切陳詞,總理乃允於離京後來晉一行。國民黨山西支部(甫由同盟會改組,筆者亦被選為理事之一)閻都督及國民公會(其時為諮議員局及省議會過渡時代之全省民意機關),推派筆者及谷思慎君赴京迎迓,總理於九月十七日離京,十八日下午到達太原。

與孫中山先生相隨赴晉的有負責華北國民黨黨務的張繼、隨從秘書吳鐵城、交通部葉恭綽、山西籍原南京臨時政府*次長景耀月、澳大利亞人端納等。

沿途孫中山先生略述了其十年建築二十萬裡鐵路的計劃,他說:“我國版圖廣闊,物藏豐富,非求開發,不足以言富強。開發之道,舍興築鐵路而莫屬。若以千人築路一年,可成一里,則二十萬人,一年可成兩萬裡,二百萬人,一年可成二十萬裡,以我國人口論,用二百萬人築路,當無問題,若期以十年更無論矣。惟需款約六十萬萬元,當茲革命初期,民窮財困,何堪肩負如此巨任,倘能利用外資外力,實乃唯一成功之捷徑也。次就國防軍事而言,興築鐵路,尤感迫不及待。譬如我國有二百萬兵,分佈二十餘省,平均每省不過十萬,敵人以三十萬兵,即可制我而有餘,蓋敵人三十萬兵敵我十萬,非敵我二百萬也,其制勝可斷言。故名為二百萬兵,因交通運輸不便,實與無兵何異!反之,若助以鐵路以輸運,有兵百萬即足矣。”

火車抵陽泉站,孫中山見路旁煤塊堆積如山,乃詳詢山西煤鐵開採情形,並對山西與英商福公司因煤礦權爭執用鉅款收回自辦,及保晉公司辦理等情形均詢之。總理意以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之道理,主張應儘量開採,對於外人投資,似不必十分排斥。又說,我所擬的鐵路計劃,如不利用外資,將永遠不會成功。 。 想看書來

一、還鄉視事 迎孫來晉(2)

當孫中山先生問到,山西軍政情形時,樑上棟據實彙報說:“三鎮兵奉袁命入晉後,閻都督率所部退晉西北,後轉戰綏西,三鎮兵又派一部分南下佔據臨汾(當時之平陽府),晉北有續桐溪、弓富魁等成立忻代寧公團,乘隙佔領大同,晉南有李鳴鳳、張士秀等佔領運城。元年閻都督回太原,三鎮兵已撤退,但晉北晉南兩部分起義部隊,編制問題,迄未圓滿解決,續桐溪雖已就巡警道(當時仍用舊官名),而其部隊仍在晉北一帶,晉南方面有李張,太原更無法遙制。”

孫中山先生聽後,頗覺焦慮,當時對樑上棟和旁邊的張繼說:“你們應想法子勸他們,內部先統一,然後同心努力革命,現在既已公認閻為都督,就應該支援他,倘若內部再發生事故,豈不給袁氏以可乘之機。”(到太原後,張繼曾與續桐溪切談,一月以後,樑上棟大膽地向續及閻提議解散忻代寧公團,居然得到雙方同意,而此一關係山西大局安危的一件大事,竟得順利完成)。

車抵壽陽及榆次兩縣,就看到黑壓壓的人海在搖旗歡呼,及抵太原,站內站外,一直至新南門內大街,都擠得水洩不通,均想一睹孫中山這一世界偉人和民族救星的風采。

那天,閻錫山親至石太鐵路巖會站佇立恭候。

9月18日晚上,孫中山先生與閻錫山進行了深切的座談。據樑上棟回憶:

總理說:“你原與我約革命軍到河南後,山西出兵接應,你提早在太原起義,對革命之影響很大。”

閻說:“我早動作,是出於不得已。山西巡撫陸鍾琪之子亮臣,為我日本同學,陸巡撫有感革命勢力之威脅,調其子亮臣來晉,對我說:‘山西不要早有舉動,大勢需要造成革命時,可整個贊成。’但不數日陸巡撫命令山西新軍兩標(相當團),一標開平陽府(臨汾),二標開代州,調巡防隊七營接太原防務。並令黃國樑的一標先開拔,我的二標後開,我認為這是反革命的佈置,開拔之日,不得不於一標彈藥到手之後,即冒險發動。”

總理說:“我與清廷議和時,最後爭執的,就是山西問題,我堅持一定要將山西包括在起義省份之內,和議幾陷僵局,但因我必爭此點,最後他仍不得不同意我的主張。”

會間,孫中山先生對吳祿貞被刺深表惋惜,向閻詢問其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