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華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15章 月光,重生明星音樂家,錦瑟華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迫她必須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演奏。
倒是肖雨然和她的指導教授鄧紅梅,兩人腦補的東西會比較多,這個嘛!秦放歌就管不著,同一首作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
就像秦放歌自己的理解,跟原作者貝多芬,還有那些以演奏貝多芬作品聞名的演奏家們,也都是存在很多差異的。
反正這首《月光》奏鳴曲絕不僅僅只是描寫月光,更不像那個流傳已久關於這首曲子的故事那樣就對了,其他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然後,肖雨然演奏的是他另外一首同樣以《月光》為名的鋼琴曲。
這首德彪西的《月光》,比起貝多芬的《月光》,就更多客觀的寫月光本身一些。
據說作曲家寫這個作品是受到詩人吉羅的敘事詩《月光比埃羅》的影響。這首敘事詩是講:在義大利貝加摩地方有一個叫比埃羅的青年陶醉在象徵理想的月光下,他因為沉湎於物質生活為月光所殺。最後,由於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得到了月光的寬恕,又回到人了間。
所以,也有樂評家也認為,這首月光美則美矣,但整體上帶有悠悠朦朧的憂傷和哀怨。無論是德彪西受到莫奈印象主義畫派的影響也好,被馬拉美的象徵主義詩風的浸淫也罷,其在創作手法果然是推陳出新,營造“對客觀世界的印象,以象徵手法再現這個客觀世界”。其採用大量不協和絃(音),甚至不吝使用古希臘多利亞調式來體現這種靜謐和略帶哀愁的情緒。
不少心思細膩敏感的人,聽了德彪西的月光會覺得抑鬱想哭。
秦放歌自然沒有把這樣的背景故事給搬過來,他也沒辦法搬呀!就還是按照原譜拿過來就好,怎樣理解還是看演奏家以及觀眾自己的了。
現在肖雨然的演奏中,同樣有這樣朦朧的憂傷,她還是遵循曲譜,也融入自己的獨特理解。美麗的旋律似乎暗示了對月光的印象,甚弱和絃的反覆更加深了這一印象。速度輕快的琶音描寫了月光閃爍的皎潔色彩,彷彿置身於晴朗而幽靜的深夜氛圍之中。
她也很好的把握住了這首印象主義作品的特點,無調性或多調性,旋律不清晰,多層織體進行。如雙音持續、分解和絃、而多層織體的運用使得旋律抽象概念更強,而且每一層都有自己的旋律和節奏。整首作品朦朧而模糊,夢幻,充滿了詩情畫意,這也是肖雨然自己最擅長的風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