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1部分,靈性蒙古高原,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家人都熱情地迎出來,問詢玩的好不好。還說明天是彝族傳統的“火把節”,白天可以去古城玩,晚上可以參加“火把節”活動。
聽到這樣的訊息,山丹好高興。她喜歡這樣古老而歡樂的節目,以前在電視上看到雲南少數民族各種節日、活動都很是嚮往,如今正好趕上,真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情。
於是一家人早早洗漱休息,山丹和顧海平商量第二天早起,在沒有人吵雜的情況下去走走古城的街道,去真真切切看看古城的模樣。
&;lt;ahref=&;gt;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lt;/a&;gt;&;lt;a&;gt;&;lt;/a&;gt;
二一五、用心靈感觸歷史
二一五、用心靈感觸歷史
(起點網專一作品,請勿轉載,否則作者和起點將維權,追究盜版責任)
如你喜歡,敬請收藏。
第二天一早,天還沒有完全放亮,山丹和顧海平就在歡快的鳥兒歌唱聲中起床了,輕手輕腳地洗漱完畢,和阿霞打好招呼,告訴她孩子還在睡覺,他們要出去散步,待會兒回來,叫阿霞勞神留意一下孩子的動靜。
在習習晨風、微明的朦朧天色中兩人手牽手往古城走去,遠遠地看到門樓雄偉的身影,這座千年古城在晨光中呈現著一種幽靜、樸拙、厚重的歷史滄桑感。
走在古城整齊、古老的街道,踏著古往今來無數人走過的光彩熠熠的五彩石,一排排房子安靜地等待陽光,等待來此觸控歷史的現代人,等待每一個日出日落的時光流逝,它們已經在此靜靜地等待了千年,迎來送往了多少安然、不安的靈魂?它們撫慰著經過的每一個生靈,它們安靜地看盡人間繁華和蒼涼,每日在群山包圍中,接受著全世界人的瞻仰。
在這個清涼的秋日,他們來了。他們在凡塵之中沉淪的靈魂到此,他們攜手而行,想在這份厚重的歷史留駐中尋找到那一份遺失已久的安寧。
緩緩前行,十指相交,默默走著,默默感受著。他們的心思常常在一呼一吸、一眸一念中彼此豁然,往往不用語言的表達,就已經瞭然於心。
街道上沒有旁人,狂歡過的人群還在睡夢中。只有他們兩個漫步其中,隨著天色漸亮,他們已經走過半個古城,來到平日裡喧囂的四方街,不大的一塊廣場,周圍的商鋪也還在沉睡中,看著空曠的廣場,靜謐中那樣莊嚴肅穆的歷史印記在晨光中顯露無疑。
四方街以彩石鋪地,中午了才開市,傍晚都會用清水洗街:因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
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中。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著明清建築的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佈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中外建築專家譽其為“民居博物館”。
四方街的四周青山環繞,壩內碧野如緞,泉水縈迴,形同碧玉大硯。該街始建於宋末元初,相傳因麗江世襲知府姓木,忌諱築上城牆後變作“困”字,故不修城牆。城區以四方街為中心,放射出四條大道,每條主道都有巷弄相隨,巷弄四通八達,沒有一條死衚衕。無論街道大小路面均鋪五色石板,經數近千年走磨,石紋盡顯,很是別緻、漂亮。
居民群落多依山傍水,大街小道順山勢而行。來自象山腳下的玉泉山水流至城頭雙石橋下,分流3股伸向東南,形成無數小支流,穿越大街小巷,迴旋千家萬戶,水上小石橋不計其數。居民住宅多為瓦房,大多是三坊一壁,天井正方,走廊寬敞,門窗雕飾花鳥圖案,院內種植草木花卉,雅緻豁朗。
麗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其重點是門樓、照壁、外廊、門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門樓的形式有磚拱式、木過樑平拱式及木構架式三種,磚拱式門樓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滴水牌摟式樣。木過樑平拱式門樓則是以木過樑承託、外包簿磚的三滴水牌樓。木構架式門樓多為雙坡屋面,簷下用多層花板、花罩裝飾。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兩種,內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裝飾。房屋的門窗均飾以木雕圖案,如烏禽、花卉、琴棋書畫、博石器皿等,是功能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此外,對梁枋、往頭、欄杆、柱礎、勒腳、簷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裝飾。如大過樑的梁頭雕成獸頭,俗稱“獅子頭”,亦雕成圓鼓形、瓶形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