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八十四章 出國名額,重生之神級學霸內,志鳥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銳在論文完成以後,讓專利律師們看過以後,才寄送出去。
寄送的目標,則被楊銳選為了《nature》,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自然》了。
與《cell》相比,《自然》的大眾影響力略勝一籌,不僅僅因為它是老牌的自然科學雜誌,也是因為《自然》的涉及面更廣,舉凡是自然科學類的論文,都可以刊登到《自然》雜誌上,使得它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更廣。
許多熱點在專業期刊流行多年,還不如一篇《自然》的大眾科普性強,許多普通報紙都喜歡盯著《自然》和《科學》雜誌做報道,比如《紐約時報》,時不時的就要來一篇吸引眼球的科普文章。
不過,就學術性來說,cell其實更嚴謹專業,而《自然》與《科學》對原創性和新穎性的要求更高,對論證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懷著惡意揣測,《自然》和《科學》首先要求你是高原創性和高新穎性的,因為它的高傳播率,使得論文只要有趣,能夠吸引各方觀點就可以了,至於論文的結論是否正確——雖然重要,但重要性是低於原創性和新穎性的。
學術造假的小保方晴子關於stap細胞的論文就是發表在nature上的,而cell給予了拒稿。這樣的傳說,細胞是當時的國際熱點,nature迫不及待的就發表了出來,至於cell,它要求的是絕對的專業性,發表在cell的文章需要論證明確,小保方晴子做不到這一點,也就只能放棄。
當然,cell更加嚴謹專業,並不代表《自然》不嚴謹專業,只是他們對論證的要求沒有那麼高而已。
楊銳之前寫的鉀離子通道的論文,屬於學術生態的頂端,因此衝著cell而去,那個時候,他最需要的也是學術性的認可。
事實也是如此,拿到了cell的回執以後,不管是北大清華,不管是亞洲學術界還是歐洲學術界,都要承認楊銳的學術實力,這是年輕的楊最迫切需求的。
但pcr無須玩弄學術性。
它廣泛的應用性,是它能拿到諾貝爾獎的關鍵,它的學術指標本來也不高。正因為如此,楊銳發表論文的首選就不是超學術性的cell,而是nature或者science了。
而最終,楊銳選了《自然》而非《科學》,是因為《科學》有拒絕pcr的原作者的歷史。
楊銳不太想再經歷這樣一茬了。
無論是修改論文還是拒稿,都是非常耗費時間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若是無法按時透過評審,pcr的發明權又會存在爭議。
楊銳不想要爭議。
年齡和學歷已經足夠讓他引起爭議了,他不想要其他的爭議了。
在這一點上,楊銳其實是有些過度保護了,然而,在楊銳他所知的歷史中,pcr的發表歷史堪稱一波三折——原作者穆里斯的論文沒有按時發表,以至於其他人有關pcr的論文優先發表,作者一度擔心自己的研究成果要被搶去……
當然,他的研究成果現在要被楊銳搶去了。
楊銳搶的理直氣壯,而且,為了穩穩的搶走pcr的成果,楊銳並不滿足於寄送論文。
如果《自然》沒有認識到pcr的重要性,他們很可能會拒稿。
楊銳並非《自然》的老朋友,他也不算是《cell》的老朋友,如果被拒稿,他不會電話,也不會收到編輯寫的說明信,他只會在幾周以後得到一個拒稿的標準信,換言之,楊銳是無法向編輯進行解釋和說服的,而當他接到拒稿信的時候,他已經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我想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最好是高階學術會議上,做一次報告。”
楊銳思來想去,在李文強等人忙著進行“黃金準則”的驗證期間,找上了蔡院士,提出自己的要求。
就國內目前的程式來說,找學校之類的機構是最快的。
請國外的學者?送邀請函過來會讓程式簡化,但不一定會加快速度,何況,外國寄送過來的邀請函,也需要時間。
蔡院士卻頗有些為難。
國際會議每個月都有,繁忙的月份,每個月甚至有幾個,而且,現在的生物是全球科研熱點,不僅可以參加各種生物方面的國際會議,有機化學之類的國際會議也可以作數。
問題的關鍵在於出國,這可是香餑餑。
不客氣的說,在1984年,任何一名大學男生,手裡如果有一個留學名額,一個陪讀名額,那他直接可以滿北京城的轉悠,找任何學校最漂亮的女生表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