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會成名(2),重生之神級學霸內,志鳥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沒有留過學的中國學者,真的是拼了命的想要融入世界。
不融入世界是不行的,科學這種東西是全球統一的,中國自我大清開始,就落後於世界,不去了解國外的進度,閉門造車根本談不上前途。
哪怕是做重複試驗,也得做點有重複價值的東西吧。
楊銳腦海中的論文雖多,但現場交流畢竟不同於乾巴巴的論文。
而且,自從昨天以後,楊銳多少混了個臉熟,很是得到了一些老外的關注,來來去去的都有歪果仁打招呼,也是挺特別的體驗。
這還得感謝楊銳長了一張辨識度高的帥臉,而且高大健壯,與日常所見的瘦小的中式研究員截然不同。
要不是這樣,一些歐美系的老外,還真分辨不出中國人和中國人,日本人和日本人,中國人和日本人韓國人……
收了十幾張名片,楊銳心情大好,別看這些給名片的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學者,架不住人家呆的地方好啊,以後楊銳再想了解些業內訊息,至少有一個寄信或者打電話的地方了。若是有幸出國的話,找這些遞名片的教授也是很方便的。
再過幾年,國內學者甚至就透過這樣的普通關係,申請到了去國外做訪問學者的機會。
學者們其實是很好說話的人,又身在一個小圈子裡,除非正處於競爭狀態,否則都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
要是30年以後,訪問學者什麼的幾乎就是找到一個接收單位,自己再發表幾篇sci論文就可以去了,國家每年都有相應的專項資金,學校也很願意老師們出去刷一年楸格。
申請者若是有一個博士學位什麼的,出去做訪問學者更是手到擒來。
同時,國內的大學其實也很歡迎國外來的訪問學者,出錢出力幫簽證,忙的不亦樂乎。在國內高校和研究院,這種交換機制在未來幾十年都算得上健康。
繞了一個早上,楊銳聽了四場報告會,提了六七個問題,和二三十人聊天,自覺過的充實無比。
除此以外,午餐也是異常的豐富,一半中餐一半西餐的自助餐,在如今的北京城裡難得一見。僅僅為了這一頓飯,許多國人都要削尖了腦袋鑽進來。
“楊銳,過來坐。”邊上的一桌人向楊銳招手,正是唐集中教授和王永教授,以及其他幾名眼熟的北大學者。
前些天,楊銳擔心國醫外貿有可能發錯了邀請函的時候,唐集中還提出帶他進來,現在看來,剩下的名額是送給別人了。
楊銳一邊認人,一邊端著盤子,笑著走過去,問候道:“王教授,唐教授,你們過來了,昨天沒見你們呀。”
“昨天和幾個老朋友聊天去了。”唐集中笑的像是剛發財了似的,看著楊銳就高興。
楊銳發表的鉀通道相關的論文,字尾可都是唐集中實驗室,雖然沒有實際上的利益,但對唐集中這樣的知名教授來說,這種名氣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王永的性格更和藹一些,他又喜歡楊銳,等楊銳坐下了,就笑道:“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咱們學校的張業教授,等你們明年的時候,估計要上他的神經生物學。這位是酶工程實驗室的傅老師,今天下午就有他的報告會。”
“我一定要去學習。”楊銳的姿態擺的很低,在座的都是他的老師,怎麼都要低頭的。
張業教授與王永差不多年紀,大約是經常給學生授課的原因,頗有些威嚴的樣子,只是輕輕的點了點頭。酶工程實驗室的傅老師大約是隻做科研不授課的科研人員,比楊銳兩輪的樣子,頗為好奇的打量著楊銳,且道:“我的論文不能和你的比啊,你昨天做的誘變基因的報告我聽了,非常有開創性。就像是報紙上說的,年輕俊彥,大會稱雄哦。”
楊銳立刻謙虛的說“我就是運氣好,正好做出了誘變基因”,接著,楊銳又小聲問:“有報紙報道?”
“你不知道?”傅老師頗為驚訝。
“早上起來就來會場了,沒來得及看報紙什麼的。”楊銳摸摸腦袋。他昨天雖然接受了胡曉兵的採訪,但進行的本來就不非常正式,楊銳也不覺得對方能讓文章一天之內就發表出來。
像是《光明日報》這種級別的媒體,一個豆腐塊都要斟酌再三,記者寫了文章,結果未被髮表的情況還是相當多的。
再加上從來沒有看報紙的習慣,楊銳也根本沒有找《光明日報》看看的想法。
“小金,你去買幾份報紙,有報道楊銳的。”王永突然向後面喊了一聲。
隔壁桌子坐著幾名學生模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