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妹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3章 最大的黑手,至高密令,泡泡妹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了章魚博士孟陽和小不點輕省了許多,23個基地內生物圈的變化章魚博士都可以隨時監控,並且整理成各種圖表,尋找隱藏在海量資料之下的規律。
當生物圈的各種資料都被統計出來之後,一些規律就浮現出來,雖然每個基地的生物圈不盡相同,但是透過資料可以觀察到它們之間的共性。
對於一個生物圈來說,各種生物的生存要素都存在一個環境體量,相對於某個生物單體來說,某個生物要素,它周圍的環境量是隨時浮動的。
一氧氣距離,一個基地裡的氧氣中體量可能是3立方公里,氧含量22%,對於某一隻瞪羚來說,隨著它身處位置的不同,氧含量在20-25%之間浮動。
瞪羚的氧氣承受比例在11%-40%之間浮動,高或者低,持續時間過長,都會對瞪羚的身體造成損害。
生物衛生需要的要素不僅是氧氣,對於瞪羚來說,它還需要陽光,需要溫度,需要水、需要鹽分,需要鈣,需要微量元素,需要食物,需要跑動空間,需要合適的配偶。
這裡每一項的環境體量都是不同的,其中任何一項都必須保證始終在任何一個生物的承受範圍內變化。
並且其中每一項的變化,都會產生聯動效果,在各生物之間形成連鎖反應。一個生物圈要是想擁有足夠的強壯性,擁有足夠的抗擾動和抗波動能力,就必須保證所有這些要素的體量波動幅度合理。
這是一個複雜的連鎖反應網路,如果用因果來形容,這就是一個複雜的因果網路,同一個因可能導致N個果的變化,這些果又會成為其他事件的因。不斷傳遞,甚至迴環,惡性連鎖反應等等。
海量的資料看得孟陽有點頭暈,他索性丟下這些圖表。
“章魚博士,你知道自穩態吧?”
“知道!就是可以抗拒擾動,自動復位的一種狀態,自穩態是能級最低的。”
“ok!舉個例子,以氧含量為例,如果將植物的光合作用設計成自穩態,就可以極大提高氧含量的抗波動性。”
“抱歉,boss,請解釋詳細一點。”
“很簡單,在植物體內設計一個特殊基因,當氧含量高於正常值則關閉多餘的葉綠體,植物體內的生化過程更多的消耗外界氧氣;但氧含量低於正常值則啟用更多的葉綠體,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生化過程消耗自身產生的氧氣。”
“這樣就可以將氧含量的波動設計成一個簡單的自穩態,可以透過植物的調節,自動復位。”
“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將很多環境要素設計成類似的自穩態,讓它們始終自動回覆理想值。”
“boss,我明白你的想法了。”
“可以沿用這個思路改造生態圈嗎?”
“可以,實際上地球的生物本身就具備這種功能。以人為例,當食物缺乏的時候,女人會自動降低懷孕機率,當食物豐沛的時候,女人又會提高懷孕機率,這是人體的自主調節,應該就有類似於你說的自穩態的概念。”
“既然生物本身具備類似於自動調節的功能,為什麼還會經常出現生物圈崩潰的現象?”
“也許是設計缺陷,也許是生物自主調節速度趕不上環境要素變化速度。”
自主調節速度慢......環境變化速度快......
是了,在一個荒島上放養鹿群,鹿群沒有天敵可以自由繁殖,制約鹿群數量的唯一要素就是荒島上草場面積。
按理說鹿群應該始終保持在合適的數量上,但實際上不是,鹿群的數量是在泛濫成災與大面積餓死之間不斷週期性波動的。
這說明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生物的自主調節功能要反應速度慢,存在較長的滯後期,這個滯後期的存在,導致生態系統中不斷出現巨大的干擾波,這種干擾波實際上是生態系統的最大敵人。
想到這裡,孟陽腦子中靈感閃現。
“章魚博士,如果將生物對環境變化的自主調節視為一種生物指標,那麼我們調節生物指標,提高它的敏感度,不就可以減少無序波動的振幅,提高自穩態水平嗎?”
“boss,如果沿用你的思路,我們恐怕需要更改將生物圈內絕大多數生物的基因。”
“為什麼?”
“不同生物適應的是不同的生態圈,不同的環境。地球這個大生態圈孕育出來的生物,它們的生物指標是對應於地球這個大體量環境的。他們的生物指標敏感度放在地球環境下是合適而適度的,但是將它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