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3章 爭論再起,奪淮入海
昆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13章 爭論再起,奪淮入海,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昆吾,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三次的記載就是王安石讓黃河水北流,話說宋嘉佑年間,黃河從開州決口,經恩州、冀州、青縣入渤海。
兩年後又在大名決口,淹沒大名、聊城一帶。
經過治理之後效果不是很明顯,有再次決堤的風險。
熙寧二年,王安石官拜宰相,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黃河,經過勘查後發現是主流和支流的泥沙淤積導致。
於是便派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沈括負責黃河主河道和支流的清淤工作。
清淤工作很順利,但隨之新來的問題是支流太多了,清理之後水流暢通,但主河道沒法容納那麼多的水。
王安石和沈括兩人商量之後決定把幾條大大的支流給截斷讓他們改道東北直接進入渤海。
所用的方法便是依據丘陵高低反差過大特點,將低窪處挖的更深,隨後築梯級河壩,每壩都層層矗立,相齒如階陛,讓河水在壩子的約束下蜿蜒穿行在丘陵之間,進入渤海。
此項工程前前後後歷經十二年的時間,沈括在治理完這項工程之後的幾年後便隱居了,開始著手撰寫夢溪筆談。
其中的地理、技術等卷的內容,都在這次治理黃河的過程中得到了論證。”
範景文是工部尚書,水利工程又歸工部管轄,且這幾年國庫充足之後皇帝撥了數百萬兩白銀用來治河。
這種治水典故、方法等等自然是信手拈來。
群臣聽著範景文的描述,恍然大悟之後又滿是思索之色。
吏部尚書房壯麗皺著眉頭道:“範尚書,您剛剛說的方法基本都是一路向著低窪之地前進,那麼長江水就能進入淮河,
問題是這麼做一定會蜿蜒前進,搞不好要達到兩三千里,看似長了一倍,但工作量卻是大了很多倍的。
而且一旦延長了,節約時間和成本的優勢便沒有了,這條運河的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房大人,賬不是這麼算的!”
戶部尚書畢自嚴出聲了:“節約時間和成本的問題只是一方面,
沿河出現的大城和大城帶動周邊的發展,以及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連動,涉及到三省數千萬百姓的今後的生活,我認為還是值得的。
況且,淮河因為水網複雜,支流在冬季時而會出現斷流的現象,
長江水進入淮河,就能補足淮河的水,讓淮河的通航河段、時間均拉長很多,只要通航就一定比走陸路和繞行節約時間和成本!”
“畢尚書所言極是!”
工部左侍郎黃道周也出聲了:“除了補水通航外,淮河流域平原面積廣闊,人口稠密,取水需求較大,若是長江水補入淮河,能極大緩解用水!
單單是從這個方面來說,下官以為即便是拉長一些,也是可以的!
而且中途有瓦埠湖和巢湖以及現有的河道可以利用,延長肯定是會延長的,但也不一定達到兩千裡。”
“不行,曲折前進河水一定會很平緩,那麼如果長江大洪水,水來不及奔騰,勢必會淹沒兩岸!”
“這不是問題,在長江口設定船閘就是了,擋住洪水或者減少洪水就行了!”
“這其中還要涉及到沿途所經村莊、城鎮等等的搬遷、補償、安置以及諸多良田等等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
接下來的時間中,群臣紛紛就值不值得和可不可行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足足一刻來鐘的時間後,才稍稍安靜了下來,皆是看向了工部尚書範景文。
“範尚書,除了低窪曲折前行,還有其他方法嗎?”
“其他方法?”
範景文眉頭皺了皺,沉聲道:“倒也不是沒有,諸位應該聽說過靈渠吧,就是秦始皇下令修建連線是長江和珠江的人工運河,
就是先透過連線始安水和湘江,然後將長江、灕江、始安水、湘江、珠江連線在一起,實現長江和珠江的通連。
但始安水是高於湘江,相差三十一米左右,主持修建的史祿就在始安水和湘江之間修了大壩以及三十二座陡門,讓船一座陡門一座陡門的往上爬,最終進入湘江,視線了河水逆流!”
說到這裡,範景文盯著趁著眾人爭論是他研究了半天的地圖:“巢湖和長江是通連的,這中間的裕溪河,只需要加寬和休整就行了,
我們要做的就是巢湖的水如何進入淮河,兩地落差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這麼大,且有很多低窪之地可以直接利用,
按照本官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