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3章 愈演愈烈,都歸地府管
昆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43章 愈演愈烈,都歸地府管,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昆吾,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諸位可還有什麼疑問?或者我沒有講清楚的,都可以問!”
“我能解答的現場解答,不能解答我會收集起來交給知縣大人,縣裡再向府裡、布政司匯總,等過幾天再來給諸位解答。”
百姓們搖頭,想問的朝廷這冊子有,沒有想起來的這冊子裡還有。
今天講的太多了,他們腦子還暈著呢,哪裡還能想問題。
“諸位,你們只需要記住,去了中南半島就不會再餓肚子了,能吃飽且吃好,收入是大明的兩三倍左右,其餘的都不需要考慮,你們的背後是朝廷,這就足夠了。
今天就先到這裡,三五日後我再來,諸位再有想法咱們再細聊,再會!”
陳秀才朝著百姓們抱拳,帶著小旗軍士們離去,留下了眼中冒著精光的百姓們。
涉及到遷移的九個布政司的各府州縣的讀書人全部都被髮動了起來,每天都是在村鎮田頭,不厭其煩的給百姓們解答著遷移的各種問題。
他們雖然沒有陳秀才講解的這麼精彩,但都是讀書人平日裡談論的不少,結合遷移八十八問小冊上的內容,發揮一下只是基本操作而已。
從詔書下達開始,半個月的時間,整個大明對遷移的事兒不僅是沒有沉寂,反倒是愈演愈烈。
議論歸議論,最終還是要做選擇,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所謂:窮家難捨,故土難離,更何況這是捨棄大明本土,遠赴數千裡之外的異域。
廣西玉林鄭家村一座斑駁的老房子前,兩名漢子相對坐著。
“爹,我想去中南半島。”
“為什麼?咱們世代在這裡生活了百年了,你能捨得?”
“有點,但我更想有發展!”
青年看著遠處的夕陽:“爹,咱們老鄭家這百年了都沒有出一個讀書人,為什麼?
因為在皇帝登基之前的歷代皇帝都、都……反正很奇葩,咱們不說吃飽了,沒有斷了香火算是老天爺開眼了。
皇帝登基之後一切都變了,越來越好了,太平盛世的讀書人會越來越多,咱們一點家底都沒有,
想要出個有所成的讀書人很難,更別提去競爭功名了,哪怕是皇帝也沒有辦法改變這個情況。
但中南半島就不一樣了,讀書雖然不大可能成功,但卻是滿地機遇,數十座大城要建、數百萬座房屋要建,肯定要建官道、興修水利等等,
用中南半島的百姓哪有用咱們自己人方便,以咱們家修房建房的活計,到時候拉個十幾個兄弟,不說發福大貴了,但肯定是比大明要強太多了。
等掙點銀子,做個小買賣比種田強吧,而且人均五畝地,一年三熟,絕對能頓頓吃飽的,至於苦點累點,死都不怕還怕這個?”
砰、砰……
老者沉默,卻是將草鞋在屁股下的石頭上磕的砰砰響,抖落了一地的灰土,而後扛起鋤頭朝著遠處的田地走去。
走了十餘步後,突然道:“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老子雖然年紀大了,倒也能幫你參謀參謀,想去就趕緊去縣衙報名登記。”
……
“爹,您將我們兄弟幾個喊回來做什麼?”
“爹,有啥事兒不能晚上說的,馬上就輪到咱家放水了,咱那田地都快乾死了。”
“老二、老三,你別急,聽爹怎麼說。”
“老大、老二、老三,爹有個想法!”
臉上滿是溝壑的老者看著三個臉色疲憊的兒子:“爹想帶著你們去中南半島,這……”
“爹,這……”
“聽爹說!”
老者擺了擺手:“爹問你們幾個問題吧,你們覺得這大旱還需要幾年時間?朝廷能不能救助?能救助多長時間?
老二、老三能不能娶到媳婦?你們甘心一直就這麼在地裡刨食一輩子嗎?”
三個兒子沉默了,臉上滿是無奈之色。
大旱能持續多久,他們不知道,但年初的時候老頭子曾告訴他們,別說是他父親了,從他們太爺那一輩兒起就沒有遇見這麼大、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大旱了。
按照村裡老一輩的判斷,這種大旱至少還要持續好幾年,然後就是大澇,短則三五年長則七八年。
以皇帝的性子,一定會救災的,皇帝登基開始澄清吏治,追查偷稅漏稅的富商士紳,各地社倉都是滿滿當當的。
糧食是有,可受災範圍更大,據途經的商人們閒聊,整個陝西境內,大半個山西、河南以及四川部分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