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6章 同化難題,無解迴圈
昆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26章 同化難題,無解迴圈,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昆吾,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陛下,自古以來華夏王朝攻佔周邊蠻夷之地後,同化無非是三種方法,經濟手段、政治手段、文化手段。”
禮部尚書劉宗周出班了:“經濟手段,中原王朝的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農業生產極其強大,周邊蠻夷因為缺糧就來劫掠,稱之為‘打草谷’,
但這風險很大,會遭到中原王朝的嚴厲打擊,
於是他們開始學習漢人的農業技術,當他們開始學習時,他們就已經變成漢人的生活方式,加上通婚,就逐步變成了漢人。
其次則是政治手段,諸如保護百姓的私有財產、賦予百姓同等的權利、相互通婚等等;
最後則是文化手段,諸如學院的開辦傳播漢文化、宗教傳教等等。
西南也好東南也罷,被我們同化的民族都是大雜居、小聚居,被同化的民族分佈散居在漢人中間,透過種種的行為同化散步的外族。
但無論是哪一種,想要迅速同化和反同化,都需要大量的百姓來完成,所以,遷移百姓才是最重要的。
最終就是三個問題:從哪裡遷?遷多少?給什麼條件?”
眾人皆是點了點頭,中南半島諸國不像朝鮮,朝鮮本就是大明的藩屬國,他們的很多東西都是和大明是一樣的,僅僅透過通商、開辦學校、軍隊駐紮等等就能完成同化。
而中南半島的諸國與朝鮮是兩個極端,無論是長相還是習俗、語言、文化等等都極大的不同,或許接受了儒家文化的安南是最好同化的一個。
移民的三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很是複雜,從哪裡遷移和遷移多少,這會影響遷移之地整個地域的結構,諸如百姓分佈、城池、屯田、經商等等。
給什麼條件,這關係到朝廷能不能承受的起遷移的代價,這可不是自發的,要管吃管住、還要給安家費等等。
“陛下,按照錦衣衛的探查,安南大概在五百萬人左右、緬甸大概六百萬、暹羅大概五百萬、真臘四百萬不到、南掌少點也有近三百萬左右,
總得算下來中南半島大概有兩千三百萬左右,加上隱匿的戶口,估計至少有兩千五百萬以上,大軍橫掃之後,除去精銳、抵抗被殺的,兩千萬人是沒跑了。”
嘶……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聽著兵部尚書侯恂的話,群臣滿是震驚,隨即眉頭緊皺了起來。
按照慣例同化是以大雜居、小聚居的同化方式,也就是說少數民族是小村落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而這些小村落則是散佈在漢族百姓的村落中間。
大明的百姓肯定要比中南諸國的百姓要多,要是這麼算至少得移民兩千萬以上,這比明初的山西大移民還多出六百萬。
大明有近兩億百姓,兩千萬百姓雖然多但也不是不行,可從家鄉到諸國,兩千里路至少得得三個月,一路吃喝拉撒每人至少得三兩銀子,這就得六千萬兩白銀。
且還要給定局的置產銀兩,按照明初的山西大移民的標準賜給每個男丁八兩銀子,婦女和兒童則各四兩銀子?。
兩千萬百姓按照男丁和婦女各三成,兒童四成算,那就得一億零兩百萬兩。
可那是大明境內遷移,現在是遷移到也算是大明疆域的地方,但畢竟是文化語言習俗等等都不一樣的地方,標準要更高,才能打動百姓。
沿途吃喝拉撒、安家費、到地方之後的農具等等,至少得兩億兩白銀,大明太倉庫的確是有些銀子,但也僅僅一億三四千萬兩而已,加上從中南半島弄到的,最多兩億兩左右。
都給移民用了,那平陸運河還挖不挖了?突發狀況怎麼辦?
中南半島的確每年能產出兩億兩白銀,但前提是人得先過去,過不去怎麼耕種?
最重要的是兩千萬百姓的遷移,沿途若是發生什麼暴雨、山洪等等死傷數量過大,那都容易暴動的。
禮部尚書劉宗周道:“諸位大人,可否效仿大明開國時的大遷移?如此既能減輕遷移中出現的問題,也能減輕財政上的壓力。”
“不行!”
兵部尚書侯恂立刻出聲反對:“史書的記載,太祖開國後的移民數量是一千三百四十萬人,
但這是個時間是從洪武三年一直持續到永樂十八年,分十八次,持續了五十年的時間。
那是在大明境內,且都是同根同源的漢族百姓,別說五十年時間,哪怕是百年都沒有關係。
中南半島雖然已經是大明的疆域,但對大明的百姓來那是異域,五十年的時間容易出太多的變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