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0部分,狙擊南宋,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很突兀地多出了一座巨大的鐵壁城寨。城寨呈四方形,周長近五百丈,每一面鐵壁牆長達一百二十餘丈。牆高不過丈,卻全以精亮耀眼的巨大鐵板相連線,渾然一體,嚴絲合縫,猶如一條巨形玉帶圍,將那支神秘的軍隊深深地掩藏其中,難窺虛實。
鐵壁城寨的後方、左右,百餘丈範圍內,散佈著一隊隊的騎兵,不時開合穿梭,四下逡巡,其人馬數量之眾,絲毫不在夏軍騎軍之下。
李大帥用力嚥了一口唾沫,雖然帶著一股子泥腥味,卻全不在意,聲音乾澀得令自個也嚇一跳:“這、這城寨是何時砌成的?”
先一步到達的野利榮,帶著一隊甲騎快馬馳來。他那一張赤紅的大臉盤上,也有著掩飾不住的驚駭與鬱悶。來到李良輔的帥旗下,在馬背上簡單行了個軍禮,正好聽到李良輔發問,不由苦笑回答:“末將來到時,此城寨已建造一半,本欲出兵襲擾,延緩其修築進度。但是……大帥也看到了,敵軍騎兵甚眾,我軍騎軍未能構成相對優勢,因此未敢出擊。而敵軍這個城寨,其實是個車城……”
李良輔是一軍主帥。當然要以安全為先,因此大纛相當靠後,位於夏軍的中後部,與鐵壁車城的距離,最少在千步(約三里)之外,眼神再好,也看不清車城下不過兩尺的半輻車輪。此時聽野利榮詳細道來,才明白這嚇煞人的鐵壁城寨,原來不過是車載板材,籍著大車勾連。豎起的柵板而已。難怪建造成得如此迅速。
李良輔鬆了一口氣,兩軍對壘,最怕的就是這種難明的怪異之事,現在弄明白了。心裡有底。才能安心調兵遣將。
“原來如此……嘿。這個狄烈也不知怎麼想的,修築這般模樣的龜殼,那就是放棄主動出擊。等著我軍掩殺過去了。”這鐵壁車城看上去挺嚇人,李良輔卻很不以為然,他一向主張用兵正奇相輔,將大軍全擺在一處幹捱打可不成。
在這個時代,一支作戰軍隊,只要有成規模的騎軍,無論是金軍、宋軍、夏軍,所採取的戰法大抵相同:以步軍正面吸引,騎軍繞後側擊。不管玩出多少花樣,整出一套套兵法,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一旦騎軍側擊成功,戰局必定。
李良輔親身經歷的兩次大戰,足以為例。一次在雍寧五年(1119)三月,宋熙河經略使劉法奉陝西宣撫使童貫之命,統軍進攻西夏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時李良輔隨夏國晉王察哥,率軍於統安城(今青海互助)正面阻擊,暗遣精騎遷回其側後,前後夾擊,大敗宋軍,俘殺甚眾。這一戰,擊殺了被夏軍稱之為“殺神”的熙河經略使劉法,宋國痛失良將。
第二次,便是五年前李良輔親率三萬夏軍與金將完顏婁室的宜水大戰,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際,金軍都統斡魯率騎軍從旁合擊,造成夏軍崩潰。死者數千人,不得已退走野谷,渡澗水,偏逢大水暴至,漂沒不可勝計。最後李良輔狼狽不堪領著百餘人逃回夏境,其聲譽一落千丈,不得不交出兵權,入朝為樞密副使。
這兩次對夏國影響深遠的戰役,其戰術無一例外都是步軍正面牽制,騎軍側翼突擊。說起來很簡單,誰都明白,但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而成功實施這樣一次經典戰例,更是難上加難。
李良輔此次出擊,就是想重振旗鼓,親自運籌一次這樣的典範。為此,他在昨日之前,已經安排一支奇兵先行出發。準備在關鍵時刻,予敵一記重擊,乾脆利落結束戰事。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萬萬沒料到,這天誅軍竟搞出這種花樣,建了一個烏龜殼一般的車城。如此一來,奇兵側擊,完全沒用了,白白浪費自己一番辛苦算計。
好不容易運籌帷幄一回,結果生生“碰壁”,這才是最令李良輔鬱悶的事。
野利榮自然也看出了主帥的鬱悶,其實自己何嘗不是如此?那支奇兵的行軍路線,還是他親自安排的呢,結果還沒露臉就黃了。雖有小挫,但仗還是得打,而且,還要打得有聲有色才行。
“大帥,主力已全部抵達,是否開始佈陣?”野利榮問了一句不是廢話的廢話。
李良輔振作精神:“佈陣!”
隨著中軍帥旗不斷打出指令,近百名背插各色旗幟的傳令騎卒,從中軍大纛向外呈弧形輻射,不斷將指令向各營、都、隊傳達,同時將背上的認旗一一交給各營隊官,以此為佈陣時接傳命令的依憑。
八千夏軍(尚有四千輜重輔兵與役夫還在半道未到位),依各自統屬陣營,分成左、中、右三軍。左軍為左廂神勇軍司統屬的一千騎步卒(欠一千輔兵);右軍為祥祐軍司一千騎步卒(欠二千輔兵);中軍則是侍衛軍五千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