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9部分,范進的平凡生活,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八年,楊家遺腹子怕不是五子登科。把家安在京裡,也是告訴大家,你終究是要做京官的,在上元任上做滿,就回到京裡做事,到時候你我長相廝守,還能侍奉高堂,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放眼國朝,這樣的好事不知道多少人想要還要不到呢。”
范進面帶微笑連勝道謝,張舜卿被他哄得歡喜,主動把身體蜷在范進懷中,卻不知情郎心內卻如怒海波濤,奔騰不息。
宰相門婿果然不是好當的。張居正的想法是沒錯的,確實也是為了自己好,可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他認為好,就會強行給你,而不去問當事人的意見。這種霸道的行事風格,讓他的好意打了不知多少折扣。自己還好,看在張舜卿為自己做了巨大犧牲的份上,再多委屈只好吞下去,面上還得帶著笑。可是紫禁城內那位至尊肥宅乃是四海之主,如果讓他受了委屈,能否善了?
再者張家人並不糊塗,但是卻足夠跋扈。就算上張舜卿在內,這位女宰相也不曾意識到這樣的待人接物方法有什麼問題。當下天子年幼,主弱臣強,君權下移於宰相。如果張居正不夠強勢,很可能政令難行,於新法也就推行不下去。這種時候跋扈的作風,也算是時代需要。可是天子總會長大,如果跋扈養成習慣,等到天子成年之後,又該如何相處?
這種隱憂范進沒說,知道說出來也不會有用,再者與張舜卿小別重逢,不該敗興,打起精神來手口並用,討這絕代佳麗歡喜。張舜卿的委屈總歸不敵相思之苦,見愛郎伏低做小也就消了氣。過了好一陣她忽然問道:“退思,你帶爹爹到堤上去幹什麼?顧實當初不自量力,還想娶我為妻,你何必為他揄揚名聲?再說爹爹偌大年紀,真生了病可怎麼得了?”
“老泰山身體硬朗的很,哪裡那麼容易生病。堤上行走之時,腳步矯健,普通的年輕人也未必比得上他老,這點不必擔憂。至於請岳父上堤,既有為顧實揄揚的原因,更大的原因,還是為了上元縣,或者說江寧父老。這一道堤其實沒什麼用,但是整個江寧的水利若是修起來,這裡的百姓就有福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總得為百姓乾點好事,才能安心不是?”
第四百六十七章 范進的修、齊、治、平(上)
“咱們大明的官吏未必都沒有本事,但是正因為太有本事算計太多,才不願意做事。就拿這修堤壩來說,除非是地方出了大患,否則這筆錢都是自己籌措,朝廷不肯多負擔。水利是大工,一動就是成千上萬的款子,更要聚集大批青壯。卿卿你也知道,這些河工民壯每天過的是什麼日子,一旦飲食不周或是工錢不足,再有人挑撥,便是一場大亂子。想當初元朝亡國,便與河工之亂有脫不開的關係。地方上未必沒錢,但是不想惹事。萬一惹出民變來,那可是要丟紗帽的。可是這種工程要想不出問題,又不那麼容易。大家都知道河工有錢,把這事看作是發財的門路,有關係的人都想從裡面分一杯羹,或是用工,或是用料,再不就是剋扣伙食。最後的結局要麼是堤壩修得不成樣子,要麼就是河工被壓榨的受不了鬧事甚至造反。那些邪派教門也最喜歡在朝廷辦這種大工時混進河工裡傳教,煽動謀逆。所以官府對修河工的事都很謹慎,土木不可輕動。江寧這裡雖然是膏腴之地,但是就因為水患所苦,連田都沒人願意要,不把水利修好,老百姓吃飯就難以保全。”
張舜卿依偎在愛郎懷裡,微笑道:“其實我也聽人說過這些,六妹過去只知道傷春悲秋的女孩子,這次見面居然跟我談了很久百姓民生。還向我請教很多問題,聽說這都是在你的影響下,才有的變化。因為有了事情做,也就不總嚷嚷著出家,魏國公一家都欠了你一個好大人情。”
范進笑道:“人情不人情沒關係,只要能把事情做好就行了。”
“我在家鄉的時候,也見過上門書生送來的稟帖,陳述大明眼下的弊病和地方的困難。這些人啊,都是不好好讀書應舉,想要靠父親賞識入幕,走終南捷徑的。”
張舜卿說到這裡哼了一聲,露出幾許不屑之意,這才是屬於這位天之驕女應有的神態。或許她唯一看得起的寒門學子,就是正擁著她大施祿山之爪的如意郎君,餘者皆入不得眼。
“他們裡有一些就是把地方上的事說出來,辦法卻是一點也無。這樣的書生雖然沒用,但是好歹可以瞭解一下輿情。爹爹就是看看,裡面言之有物的,會讓姚八去接待一下,對於這些書生來說,就是莫大榮譽。若是能有機會與三弟說幾句話,那更是歡喜得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但是也有一個,把爹爹氣得半死。”
“啊?老泰山宰相氣度,還有人能氣壞老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