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2部分,范進的平凡生活,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范進點頭道:“既然如此,範老爺的厚贈,我就卻之不恭。只是不知道,這些東西你準備怎麼送出去?單靠吳石頭那幫人,可是沒有這麼大的本事。要是當初幾十路商幫都在,或許還有可能。”
“這件事,我們需要有個人幫忙,這個人我想這一半天就會上門,到時候夫人可以見一見。”
大同城,張家大宅之內。
一位年輕的軍官站在張遐齡面前,正在接受訓斥。這名為張宗道的年輕人,也是張氏宗族的成員,論輩分要管張遐齡喊爺爺,自身又是遠房弱支,在張遐齡面前就更加恭順。他自身武藝了得作戰勇猛,在大同軍中算是個有名的猛將。背後有張家這棵參天大樹護持,自身又有能力,成就自然不會差。年紀雖輕,已經有了四品官銜,在參將曹震的援兵營裡做一名把總。平日在軍中,也是一方要角。
可是在張遐齡面前,他依舊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任憑張遐齡呵斥辱罵,不敢露出絲毫不悅之色。哪怕只是舉止間的絲毫不恭敬,都有可能被判斷為對家族不忠,隨後就會失去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包括身家性命。
像張宗道這樣的年輕軍官,張家培養了不下五十人。他們中大部分在宣大防線的主力部隊裡擔任基幹軍官,另外一些則分散在其他防線。自身官職不是很高,不會被大人物特別關注,偏又擁有實權。每人手上都掌握著數百人的部隊,雖然從絕對數量上,在宣大龐大軍勢面前算不了什麼,可是在戰場上,這幾千人的表現,就往往能夠改變一場戰爭的結局。
張家能夠成為影響山西的龐然大物,所憑仗的除了手上的財勢,便是文人的筆與武夫的刀。不管是偷運物資出境,還是控制一場戰鬥的結果,讓邊境局勢按著自己的想象演變,這些軍官的力量自然不可缺少。只不過在張家人眼裡,終歸是文官為主,武將只是輔助品。是以對於能讀書的子弟還有幾分客氣,對於這種靠武藝賣命的,就沒有好臉色。
當然,張遐齡當下發作除了張宗道自身的地位以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事情的發展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本以為檢地,清查丁口,都是難於上青天的事,范進絕對做不成。當年劉瑾想要清查軍田實際情況,結果就爆發了寧夏兵變,劉瑾也因此走上死路。如今范進這樣做,下場即使不像劉瑾那麼慘,起碼也是個灰頭土臉,因此並未太在意。不想,范進的工作卻能夠那麼順利的完成,且效果空前。
極短時間內,大同周圍的鄉村土地田產情況基本已經登記完畢,人員的資訊也都已經記錄在冊。大同作為大軍鎮,最初只有軍戶。但是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又有大批民戶遷移過來。這些人之所以跑到這種地方生活,最大的原因就是為了逃避賦役,對於清查人口原本最是牴觸。可是因為范進先是收拾了代王,再去搞這項工作,等於是挾大勢而來,一般人根本不敢和他頡頏。再者,便是當事人本身,對於這項工作十分配合,並沒有抗拒之意。
逃亡來到大同的,要麼是走投無路的佃戶,要麼就是有案底在身,無處容身的罪犯。而邊境城市對於民事的忽視,加上過分強調武力,認為武力解決糾紛天經地義的扭曲思想,導致了這些難民中形成了明顯的壓迫形態。身強力壯心狠手辣的匪徒凌虐老實本分的農夫,軍戶不但不會主持公道,反倒會助紂為虐。由於都是崇尚武力好勇鬥狠之人,那些軍戶與強盜反倒更容易有共同語言,乃至稱兄道弟沆瀣一氣,至於捕快公人自然就更指望不上。
當這些走投無路的百姓,被迫投身代王府又或者某些豪門門下,希望獲得這些高門大戶護持時才發現,那些欺壓自己的惡棍,正是這些高門大戶衣冠人家豢養的打手。長期以來,佔據人口大多數的農夫佃戶一直被欺壓,日子過的比過去還糟糕,想要逃跑又被這些惡棍威脅,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連跑都不敢跑。
當年趙全能成功組織大批百姓逃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百姓實在活不下去,寧可跑到苦寒之地的塞上去尋個前途,也不願意留下來等死。民間對於官府的不滿一天天增加,如果沒有人疏解,若干年後便會在一聲轟鳴中炸響,將整個王府乃至大明朝連根拔起。
范進的出現以及手段,讓這股巨大能量提前爆發開來,而且目標也從朝廷轉向了代王府以及那些平日橫行霸道的打手護院。這些人畢竟還是淳樸百姓,腦子轉的沒有范進快,心機也不如他深。看到平日欺負自己的壞人被砍頭就覺得滿意,深層次的東西想不到。
而且這次採取的手段也和之前劉瑾的方式不同,當初劉瑾清查軍田,目的還是為了立功,就像張居正那些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