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雄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九十六章 遭賊惦記,我要當球長,漢風雄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到了七月中旬。兩艘當分別名為‘西海’和‘東海’的兩條飛剪艏船在西海碼頭邊上拋錨停泊下來之後,賽利姆滿臉疲倦的從其中一艘上下來,但他還有些不敢置信的看了看四周。
使用飛剪艏船通行裡海,順著這裡的海風和洋流,那速度真快的突破天際。
賽利姆這邊還迷迷糊糊的,碼頭上,一群奧斯曼文武官員已經急匆匆趕了過來,見面就是噓寒問暖——以賽利姆眼下的炙手可熱,當地所有奧斯曼官員只要是得到了訊息的,都趕緊跑來迎接問候。
這可是奧斯曼帝國的大功臣啊。
而賽利姆自然也是很長袖善舞,人家本就是外交官出身麼,一一應酬過來。其間不免問起他在中國的新見聞。而一提起這個這位賽特使就是一臉的唏噓之色,連聲說沒想到沒想到中國發展的會那麼快。
水陸交通就不用說了,鐵道也不需要說了。
第二次中俄戰爭,中國鐵道也一戰成名。狹窄的兩根鐵軌上,一匹匹駿馬奔跑往來,生生支撐起了大西北與中國內陸的軍需物資聯絡。
雖然從伊犁運輸大批軍需物資,看似用的還是馬車,走草原路線。
但真正的功夫不在表面,在大西北與內陸的聯絡上。
那一條鐵道簡直比千萬匹馬都有用。
運輸量不僅巨大,速度也快的非同一般。
雖然這車列排程起來也似乎異常的麻煩,還有配上大量的維修工人,以及沿途相隔五十里就要有一箇中轉站,維修工人和護路的部隊也駐紮在這些中轉站裡。
但效果也很顯著,這一條鐵路在戰爭中發揮出了巨大的難以想象的作用。不管是部隊的轉運,還是物質的積極輸送,那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馬車可媲美的。
歐洲世界早就有有軌馬車這個概念了,但他們最多也就是在大城市裡玩一玩有軌公共馬車,如陳漢這般不可思議的長鋪架幾千裡、上萬裡,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可是第二次中俄戰爭結束之後,鐵道的大名響亮歐洲。或許過不了多久,歐洲人也會修建起西方的第一條長途軌道也說不定呢。
如今這個時代還沒人能想到不久之後,火車就會出現,然後沒隔多久的時間,可以投入實際執行中的火車就可以行走在大地上。
陳漢現在修建的這兩條鐵道不可能通行火車,但是他們的修建卻給真正意義上的鐵道建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當幾十年後,連同蒙古和薪疆的鐵道開始正式修建的時候,他們做的就僅僅是在現有的兩條鐵軌線路的基礎上加寬加大加固而已。而不是同這兩條鐵道修建的時候那般‘鑿空’北疆,‘鑿空’西北了。
這種長途遠距離交通線路的修建,那精力花費最大的地方從來不是‘經費’,而是線路的勘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