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鐵血中日,淘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府的壓制,於是轉而向朝鮮半島北部開拓,逐步將勢力滲透、擴張到原西漢中央政權在東北亞地區設定的“漢四郡”,其勢力逐漸取代了漢朝原來的郡縣體制,這也是朝鮮半島古國百濟屢次向南遷都的重要原因。在其步入國家形態之初,其性質仍舊是中國地方政權組織。
從南北朝至隋唐,歷代中央政府對高句麗的封號也都帶有地方行政機構長官的性質,依照古代政治體系考量,高句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
由於中國中央政權從未放棄過統一東北亞,高句麗的擴張,導致了其與漢朝中央政府的直接武力衝突。大漢朝廷的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今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隨後,高句麗主動配合剛剛成立的曹魏政權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併發兵突襲遼東西部。公元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丸都城。
七十年後,高句麗重建丸都城,並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諸郡。
正是由於高句麗進入朝鮮半島,使得這個原本與朝鮮半島歷史不相干的中國地方政權首次進入其歷史範疇。其標誌性歷史事件是公元427年高句麗遷都平壤。時值北魏政權的崛起,強大的北魏遏制了高句麗向西擴張的步伐。
隨著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分地區,它開始與朝鮮半島原有政權百濟與新羅處於頻繁軍事對峙時期,三國經常相互攻伐,公元551年,百濟和新羅聯合攻打高句麗。
公元594年,高句麗與百濟、新羅幾乎同時向隋朝朝貢,試圖從大陸政權那裡獲得合法地位,以期對對方形成政治優勢。
但在隋朝基本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公元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打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政權與隋政權之間的戰爭。隋文帝準備興兵問罪,高句麗王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朝為此罷兵。
高句麗表面臣服,暗中仍四處聯絡反隋力量。當隋朝在突厥處發現高句麗的使臣後,開始意識到高句麗依舊沒有被馴服,於是發動大規模戰爭*高句麗。
用盡一切政治手段都未使高句麗真正臣服,隋王朝發動戰爭便成為必然,其性質是古代中國維護王朝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戰爭,而非國家間戰爭。
從隋文帝開始,隋朝共發動了四次針對高句麗的戰爭,其中有三次是在隋煬帝楊廣時代發動的。此間由於隋軍進展有限,高句麗主動表示臣服,並且隨著隋朝的覆滅,高句麗問題就暫時擱置了下來。
韓、朝人士遂稱這一歷史時期為半島“三國時代”。但此“三國”並無彼此認同感,與中國“魏、蜀、吳三國”是從統一王朝分裂而來、人民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的情形完全不同。發源於中國東北境內的高句麗與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有著各自不同的形成史。如果說三者文化之間有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很大程度上也僅僅是:他們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薰陶。
在高句麗向南發展的同時,百濟與新羅也在進行著領土的爭奪。
大唐太宗皇帝執政初期,中央政府立足未穩,執行“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政策,無力也不願對高句麗這個東北政權用兵。
在摧毀了突厥的勢力後,大唐太宗將目光投向帝國東北隅,唐太宗帶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諸將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
太宗在親征之時對臣下言道:“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讎,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的決心顯而易見。
公元645年,唐太宗親自率軍衝破高句麗的層層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但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受到有力抵抗,加上寒冬天氣以及薛延陀入侵唐朝,唐軍被迫返回。
消滅薛延陀之後,太宗皇帝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公元649年再一次征討高句麗,直到太宗去世前,唐朝一直在組建海軍以備大舉*高句麗。儘管終其一生太宗也未將高句麗征服,但收復了今天遼寧一帶很多在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割據的土地,為此後唐朝統一中國版圖打下了基礎。
大唐高宗皇帝即位之後,由於西北局勢一時吃緊,也沒有立即大規模征討高句麗。
日本此後出兵朝鮮半島,不僅僅與百濟有關,也有高句麗因素。日本大和朝廷害怕,一旦高句麗被順利平定,中國在東北亞的優勢地位將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