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的小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三六章 出發,帶著成都回三國,安哥的小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早朝自古有之,一般來說是每五天會舉行一次,每次持續一個時辰左右,也就是兩個小時。
不過漢靈帝如今貪於享樂,如果沒有什麼大事件發生的話,幾乎每個月才會舉行一次早朝,而且也只是走走形式,半個時辰不到便退朝了。
而畢嵐在十常侍中,雖然是跟著主外的張讓一個派系,不過畢嵐的本職工作是負責御花園的維護,以及宮內各處花壇的保養,順帶還要負責道路的清潔工作。
總的來說,畢嵐就是皇宮內的環保局局長。
劉鑫知道這點後,也終於明白畢嵐為何會發明翻車了,原來這都是因為他的本職工作啊。
翻車的發明之初,並未運用於農業,而是用來給皇宮內的道路進行灑水清潔。
劉鑫與畢嵐交流了片刻後,便又去囑咐了黃枚等留守人員幾句,讓他們小心一點郤儉的下一步動作。
畢竟郤儉現在還沒有下臺,難保他兒子郤揖不會想出新的法子來針對成都城。
早上六點十分,車隊人員集合完畢,在確定萬事俱備之後,車隊便離開了黃府,離開了成都,開始前往洛陽。
車隊一共由三十輛馬車組成,當然木牛流馬也在其中;車隊除了劉鑫等人外,還有一支五十人的護衛隊,護衛隊的成員都是由蜀郡張家的精銳私兵組成,由姜維負責統領。
劉鑫自然是坐在流馬裡,本來邀請了畢嵐同坐,但是畢嵐也準備了一輛馬車,看起來樸實無華,但是內部卻如同一個豪華單間,裡面鋪著一床厚厚的絨毯,還有香爐暖爐,待在裡面不僅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就連馬車應有的顛簸也感受不到。
雖然流馬特殊的外形讓畢嵐十分有興趣,但是畢嵐還是選擇了自己舒適的馬車。
而劉鑫再次邀請黃權與張松與自己同坐時,也被委婉的拒絕了,因為黃權想要向張松討教一些問題,於是他們選擇了木牛的小車廂裡,那裡雖然空間不大,但是坐下兩人也綽綽有餘了,最重要的是,木牛和牛馬一樣,加裝了各種減震措施,十分適合兩人討論學問,方便兩人寫寫畫畫。
至於姜維與王雙,作為武將自然是選擇了騎馬,一前一後守衛著車隊,而鍾會和姜維,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這兩人竟然成為好朋友,所以鍾會也騎馬與姜維同行,兩人討論著領兵打仗的要訣。
於是乎,劉鑫便成了一個孤家寡人,一個人待在流馬的車廂裡,不過還好蘇佳將流馬的車廂進行了改造,地面鋪上了一層薄毯,四周也進行了保溫措施,劉鑫便直接在流馬裡休息起來。
畢竟現在還不到六點半,劉鑫乾脆睡個回籠覺。
因為車隊有著大量馬車的緣故,所有的護衛也都是待在馬車上,所以車隊的行進速度非常快,天剛矇矇亮,車隊便到達了雒縣。
為了保險起見,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車隊並沒有進入雒縣,而是繞城繼續前進。
等劉鑫睡醒時,已經臨近中午,而車隊這時已經路過了綿竹,向梓潼移動中。
劉鑫見已經日到中天,便下令車隊暫時休整,開始埋鍋做飯。
因為已是寒冬,劉鑫讓人支起了一個小帳篷,然後在帳篷裡面放了一張桌子,桌子下面有一個暖爐,然後大家便可以圍坐在一起,吃喝聊天。
劉鑫再次聚齊所有人,專門開了一個小灶,做了一些炒菜,這讓畢嵐吃了讚不絕口。
要知道因為炊具的限制,古代的烹飪方式以蒸煮燒烤為主,雖然春秋時期出現了零星的炒菜記載,直到宋朝時才開始大規模出現關於炒菜的記載,到了明朝炒菜才被真正的發揚光大,而到了現代,世界上也只有中國及周邊少數國家有“炒”這個概念。
所以,作為一個吃貨,劉鑫一直認為炒菜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畢竟民以食為天。
根據畢嵐的估算,只要不遇上惡劣天氣等意外情況,以車隊現在的速度,十天左右便可以到達洛陽。
這時,帳篷外突然傳來一陣喧鬧聲,劉鑫眉頭一皺,車隊現在位於荒山野嶺上,難道又遇上土匪打劫了嗎?
劉鑫讓黃權等人繼續陪著畢嵐,自己便帶著王雙姜維出了帳篷,想看看到底出了什麼事。
一出帳篷,劉鑫便看到了一輛裝飾華麗的馬車停在車隊一旁,有一個年輕人正在和護衛說些什麼。
護衛見劉鑫走出了帳篷,便指著劉鑫對那個年輕人說了什麼,那個年輕人便神色匆匆的向劉鑫這邊走來。
仔細一看,那名年輕人面容看起來有些稚嫩,應該和諸葛瞻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