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八十二回 皇位煩惱,大唐江湖道,萊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安排就難說了。現下楊飛他們能夠做的也只是努力往回趕,至於皇陵一事只能希望長孫無忌可以提前有所佈置。
這幾天皇帝李治很是頭痛,原因就是這祭拜的禮儀問題。本來國舅爺長孫無忌提議將這次的祭拜弄得隆重一些,這一點李治是完全同意的,一來可以凸顯出他李治是一個孝子,二來麼也可以藉此鞏固他的皇權,一舉兩得。可李治希望的只是形式上的隆重,而不是禮儀上面的複雜。可禮部這幫子官員最近特別的起勁,大概是因為太久沒有祭拜祭祀這等事情,以至於禮部上上下下如同雞飛狗跳一樣,剛剛禮部尚書遞上來的摺子,李治才看了一眼就快昏過去了,上面的禮儀何其之多,雖然作為皇帝他不用每件事情都記在心裡,在一邊總會有人提醒他,但這也是一件極為繁重的事情。一想到當天要穿著厚重的服飾做這做那一整天的時間,李治就很是頭痛。
可明天就是祭典,今天就是他再不樂意也不能讓禮部去改,這還真是沒辦法避過的事情。李治突然覺得這個皇帝要當的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先不說亂七八糟的規矩,就是下面的官員,王爺一個一個跟烏雞一樣,盯著眼睛看著自己這個皇帝。可真說他要做成一件什麼事情卻都是難之又難,相爺們和六部總有各種理由來推諉自己的提議。
就好像前兩天李治想和吐蕃繼續在隴右道繼續開戰,但戶部就說什麼國庫空虛撥不出銀餉來,可李治發現每年鹽道那裡留出去的錢何止幾十萬,下面的這群人整天跟自己哭窮說是要和吐蕃停戰休養生息。這讓李治很是不爽,但也沒辦法。下面的這些官員都十分有資歷,而且還都和自己沾親帶故,這也讓李治的念想很不通達。
再想到明天的祭典,就更加心煩意亂了,不如去武才人那裡。李治的心思有些許的迷亂,這大概也是因為下面人的平衡不好掌控,長孫無忌在朝堂之上幾乎是一家獨大,這種局面一開始讓李治很安心,但漸漸地也可以讓他有一些不滿,因為長孫無忌在不少事情上面和他的看法是不同的。就好像王福的留用問題,長孫無忌希望李治年在王福是老臣子也是跟著先帝爺一起打拼的忠臣良將,所以主張把王福調回六部重用,但不知道為什麼李治就是不喜歡王福,尤其不喜歡王福說教的那個摸樣,於是堅決不同意。可事情李治不能明著博了相爺的面子,於是就只好再議,直到今天已經是第三次再議了,怕是拖不下去。
唯一能夠讓李治從煩惱之中解脫出來的人只有武才人一個,這也讓這位皇帝十分的欣慰。最初接納武才人入宮之事上下官員本也是議論紛紛,畢竟武才人乃是先帝的妃子傳說還和吳王有不同尋常的關係,但李治喜歡,哪怕長孫無忌再怎麼反對,這畢竟是後宮,是他皇家的家事。
李治緩緩地走出宮廷,心中略有一些的惆悵,天下不知道多少人盯著他的皇位,可真的坐上了這個位置,李治才知道這位子的可怕,他寧願自己只是一個閒散的王爺,陪著自己喜愛的女人整日裡面遊山玩水就行了,至少不用面對著這紛繁雜亂的國事以及滿朝上下機關算盡的人。
翌日,終於到來。李治起了一個大早,因為今天很重要。每一年祭拜先帝去昭陵都是頭等的大事,李治雖然不注重禮儀但對這件事情本身還是很看重的。六部的人一些到的早的也已經在宮外候著。
大概半個時辰之後,一群人浩浩蕩蕩地從長安城裡面發出前往九嵕山。昭陵那邊的工程還在繼續,不過先帝爺和長孫皇太后的陵墓已經落成,從長安城出發大概半日就可以到昭陵,李治沒敢讓武才人跟著,那是畢竟不必要的尷尬。
日頭之下,從長安城到九嵕山一路上人頭攢動。皇帝坐在馬車之上,整個依仗大概一里多,前前後後四千多騎兵,這也讓李治倍感舒服。雖然最近朝廷聽風是雨不太安寧,但又近萬兵丁保護,李治還是很安心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