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數籤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7章 廚學士,帶著系統去宋朝,老闆數籤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代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石部第十一卷食鹽篇中記載說,“池鹽出河東安邑、西夏靈州,今惟解州種之。疏鹵地為畦隴,而塹圍之。引清水注入,久則色赤。待夏秋南風大起,則一夜結成,謂之鹽南風。如南風不起,則鹽失利。亦忌濁水淤澱鹽脈也。”

這意思就是,直到1580年,解鹽的製備技術,仍然是依賴於夏秋季節交匯之際的鹽南風來促成。

南風不起,曬鹽必定失利。

為什麼呢?因為“引清水注入,久則色赤”,這赤色鹽滷,強行瀝乾的話,得到的將會是芒硝含量超標的“赤鹽”。吃了會毒死人。

夏秋季節交匯之際的所謂鹽南風,恰好在溫度上達成一個最理想的漸變過程,能夠讓芒硝和食鹽,先後析出,分層結晶。

這是古代人能找到的唯一分離法。

在化學實驗室裡,用酒精燈控制火溫的漸變過程,也能達成同樣的效果。但是在大明之前,奢談化學溫控,無異於嫦娥登月。

說起這個無法攻破的技術難關來,其實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神農、黃帝時代的人口稀少。人類沒有食鹽是活不下去的。氯化鈉和硝酸鉀,在古代是沒辦法分開來的。吃鹽就等於服毒。

於是古代人儘可能少吃鹽,這樣才可以多活幾年。不吃鹽要死,吃鹽也要死。唯有少吃,可以讓毒素對身體的摧殘,勉強控制在身體可以承受的臨界線之內。

四川井鹽、沿海各省海鹽,含鹽量都較高,含硝量相對也就略低一些。對健康更有好處。

唯獨就是這西北解鹽,色澤熾紅,毒性最烈。

倘若中央政府毅然放棄西北鹽池,傾國家之力,輸東南沿海之鹽。不恤成本,全力供給大西北。這倒也不是做不到。

但歷朝歷代,誰都沒有這麼去做。范仲淹當年提過此事,最終還是廢然止之。

蓋因為這年月的海鹽也有硝毒。海鹽硝毒含量,比之於解鹽硝毒含量,究竟高出或者低出多少?這年月沒人能夠給得出一個準確的資料。反正都是毒,反正都能控制在慢毒的程度,只要口味吃得偏淡些,等閒三四十年毒不死人。

先秦人民的壽算僅有四十,大宋時代已經提升到五十到六十了。到了這一步,再怎麼千里運鹽,也沒辦法再做提升。人生自古七十稀。四十歲死掉跟五十歲死掉,區別還真不算太大。

廢棄解鹽,大費漕運和驛路成本去搞什麼東鹽西調工程嗎?這不合適!很不合適!當年隋煬帝就因為大發天下民夫,興建南北大漕運,弄得來天下擾亂,終於覆國。

水路漕運和陸地驛路,是需要歷朝歷代,以數百年時間為單位,徐徐拓展,慢慢完善。急不得,急了就是隋煬帝的那個下場。尤其這黃河漕運,只能走到靈寶三門峽。

三門峽逆流向上,船隻是無法像黃河鯉魚跳龍門那樣,一舉飛躍壺口大瀑布的。

從孟津渡口到長安的漕運,需要下船卸貨,走一段陸路,到潼關風陵渡口重新裝船,由渭水運往長安。這段轉運,成本高昂之極。

大宋朝太祖皇帝,當年立國開封之後,也不是沒有嘗試過遷都長安。太祖皇帝嘗試過的!也就是大發天下軍民,整治黃河漕運,整修到孟津渡與風陵渡之間的時候,太祖終於放棄。這成本太過高昂,太祖覺得弊大於利。

從長安再想往西,那就沒有漕運,只能依賴於駱駝和牛力了。那運輸成本將會更加高昂。

現如今這個武博士橫空出世。在範大老看來,這武博士其實很傻很天真。他一心就惦記著煉硝,全然沒想到,煉鹽的意義,重逾煉硝千百倍。鹽才是真正的國家命脈呀!

對於姚平仲的疑問,範大老置之一笑。

“三位道友,且看看這個本子。”

兩個女道士端著托盤,把三卷小楷謄抄的本子,送到這三個重要人物的跟前。

女道士退了下去。

林靈素、劉錡、姚平仲低頭認真翻閱這個手抄本。

室內寂然無聞,唯有沙沙的書頁翻動聲。

大家低著頭翻閱了好一會兒。依然還是姚平仲第一個沉不住氣,開口問道,“用麻布,包裹木炭粉末,置於漏斗之中,這樣就可以過濾得到無毒的精鹽麼?”

姚平仲的語氣十分鬱悶,很明顯是覺得十分荒謬,難以置信。

範大老微微一笑,“我派人試過,這法子其實沒用的。”

“沒用還讓我們看?”姚平仲咕咕噥噥地表示不滿。但他在範大老跟前也不敢過分張狂。雖然抱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操控武俠

看見六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