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9章 水是生命之源,漢闕,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溉兩到三次,若是遇上下雨,灌溉也免了。
“這樣的地,種一年下來自然是地力衰竭,於是便乾脆撂荒閒置,然後又用同樣燒荒的方法,向外圍另行開拓土地,畢竟綠洲廣袤,隨便開。”
但隨著扦泥城人口日益增加,需要的耕地面積也越來越廣,他們開始向綠洲外圍開闢新的荒地,砍伐燒掉不受賢善河神禁令保護的胡楊和紅柳,溝渠也得繼續延長、分岔。
若在中原,恨不得田地越多越好,但在鄯善,這絕非好事。
任弘能看到其中的隱患:這些溝渠和周圍新開闢的田地,如同一根根吸管,將河流裡的水源源不斷吸出分流,並在烈日炎炎暴曬下不知蒸發了多少!
每年來自雪山冰川的水源不會增加,沙漠裡也別指望降雨有多少。粗放式大面積耕作所需的灌溉用水卻日益增長,長此以往,流往下游的水只會越來越少。
短期內不會有大問題,但幾百年後,可能會導致下游斷流,羅布泊也將萎縮。
追根溯源,之所以開墾更多土地,自然是因為人口增長。
要不就控制下人口?
也好,你看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全鄯善國民一起自殺呢。
還是限制每戶只能生兩個,不小心多生的統統獻給賢善河神?
都是下策啊,除了在達到人口閥值前強制移民外,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引入中原更先進的農業技術。
把地犁得深,耙得細,施糞肥,代田法分溝壟作業,這些技術,能夠增加產量,並保持地力,避免頻繁休耕。這是中原在地狹人眾的環境裡,為了生存,被逼著發明出來的。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刀耕火種的大面積粗耕,和中原人集中在一塊土地上精耕細作相比,顯然是後者產量高而耗費的水更少些。與其讓有限的水漫流到十畝爛地上,不如集中精耕一畝,卻能產出更多的糧食。
這便是任弘希望在鄯善推廣中原農業技術的原因了。
鄭吉瞭然:“但我聽說,鄯善人以賢善河神不喜為藉口,不願學?”
“並非如此。”
任弘在那天宋力田發脾氣後,親自了解了一番,看上去,那些鄯善貴族嘴裡說收成多寡全憑賢善河神做主,確實是迷信。
但若任弘一拍腦袋,想要以迷信對抗迷信,那就上當了。
嘴上的藉口和心中所想往往不同,貴族們之所以這麼說,只是因為他們守舊保守,不願意做任何新的嘗試罷了。
而普通百姓,除了保守外,還因為一個字:
“懶!”
“和會稽差不多。”
鄭吉樂了,告訴任弘道:“會稽郡人丁稀少,既不缺水也不缺地,林子中的獵物根本打不完,河流湖泊中的魚鱉蝦蟹能吃到膩,故越人也喜歡刀耕水耨,稻穀灑下便不管了,反正絕收也餓不死。”
“歷任會稽太守都欲推廣中原牛耕精耕之法,但會稽本地人壓根懶得學,一百年了,仍未見成效。”
“這鄯善的貧瘠綠洲,哪能與會稽豐腴之地相比?”
任弘嘆息,他本來想著,這沙漠綠洲可不比熱帶,沒法完全靠天吃飯,大家為了多點糧食,讓家中孩子吃飽些,應該更勤快點才對。
但他顯然是在用中原人的思維來看問題,鄯善人可不這麼想。
千年來的習慣根深蒂固,這些鄯善農戶,哪怕是家裡沒幾頭牲畜的,也寧可將種子往地裡隨便一撒,而後整日躺在蘆葦蓆上曬太陽,收穫多少全看天意,根本不願下田精耕細作啊。
氣歸氣,不過任弘想想後世一些現象就理解了:
996是多給點工資,但權衡利弊,我們還是寧可回家休息。
一個作者,三更是比兩更稿費多點,但是累啊,何苦來哉。
“還是不夠餓啊!”任弘痛心疾首。
更何況樓蘭人只是聽鄯善王吹噓漢地如何糧食滿倉,卻未能眼見為實,心有疑慮是自然的。
鄭吉好奇:“那任侍郎打算如何做?”
“有一快一慢兩種辦法。”
任弘早就琢磨好了:“慢法子的話,便不必強求,順其自然即可。”
大漢屯田將士又不是來扶貧的,必須一年內幫鄯善人全民脫貧摘帽,急個啥?
任弘道:“鄯善的集市已經逐漸繁榮,遠方使團商賈帶著奇珍異物來此,鄯善人能用來與之交換的,也只有糧食而已。且先讓一部分人學了技藝,積累糧食,先富裕起來罷,到時候不怕其餘人不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