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章 魔鬼城,漢闕,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漢代玉門關外的自然條件,比兩千年後好得多。

古時候,最起碼在西周的時候,疏勒河水流很大,可以向西衝破沙漠阻礙,直接流入羅布泊……

但隨著氣候變遷,加上千裡流淌沿途滲漏嚴重,疏勒河水流漸漸變小,加上近幾十年,朝廷派趙過在敦煌試驗“代田法”,搞大規模集約精耕細作農業,用水量很大,也有一定影響。

於是疏勒河出玉門關幾十公里後,水勢漸小,但仍然奮力往前流淌,並在沿途留下了一個個湖泊沼澤,還有綿長的綠洲帶。

離開玉門關後,使節團便只需要沿著綠帶往前行進,雖然這些湖區沼澤已經遠離墾區,囂聲罕至,但湖邊有枯萎的茂密蘆葦,還有大片胡楊林,有飛禽走獸可供射獵,所以仍時常能見到在附近遊牧的羌人部落,見了使團也不害怕,而是牽著羊過來與他們做生意。

離開玉門關的第一夜,使團就在一個小湖邊過夜,他們頭枕著粗大的蘆葦草梱,耳聽湖上的風聲,身上雖然蓋著羊皮裘毯,卻依然寒冷。

到了第二天,疏勒河的水更小了,最終被幹裂的土地完全吸乾,只剩下一道乾涸的河床,前方便是茫茫戈壁。

但生命的跡象並未完全消失,比如任弘就在距離玉門關九十漢裡的一片低窪沙地旁,見到一大片蘆葦、甘草、白茨等物,還有一座被廢棄的驛站,以及驛站旁一口又大又深的井,打上來的水不同於湖泊的鹹澀,竟甘甜無比……

“榆樹泉。”

盧九舌既是翻譯,也是嚮導,他在絲路上走過許多次,沿途每天要停留的點都瞭然於胸,便給任弘介紹起這榆樹泉的由來。

“傳說博望侯當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返回中原路過此地,沒了淡水,又幹又渴,見此處地表溼蔭蔭的,料想底下必有泉眼,於是掘了一丈多,果然有泉湧出,升至離泉口三尺許,便再不上升,若舀淺又昇平。”

“到博望侯第二次出使西域,便讓人在此栽了幾株榆樹作為標記,故稱之為榆樹泉,後來又漸漸有了驛站,只可惜十一年前,玉門關外全部放棄,此地遂廢……”

如今張騫種下的幾株榆樹早已長得老高,隔著幾里外都能望到,任弘仰頭看著即將抽芽的樹枝感慨道: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啊。”

他們踩著先行者的腳印,尚且如此艱難,可見張騫鑿空需要多大的勇氣。經營絲路絕非一代人能成功,而必須每一朝每一代都要努力維繫才行。

傅介子也坐在泉邊喝水,面對任弘的感嘆,他給了吏士們一個好訊息:

“朝廷已給敦煌太守下了詔令,要重新恢復玉門關外的亭障驛站,等吾等從樓蘭歸來時,這裡將重新設立一個候官,大煎候官,隸屬於玉門都尉府!”

“新的候官會在此屯田耕作,修築塢塞,往後使團、商賈再去西域,就不必在河倉城補給,此處,將變成新的起點!”

如此,帝國伸向西方的指尖,又能向前延伸九十漢裡,這已經是長達十一年,朝中激進與保守兩派劇烈爭議、妥協後,重新邁出的艱難一步……

再往前走,任弘意識到,榆樹泉谷地,大概就是敦煌郡能控制的極限了,因為接下來,他們開始進入真正的無人區。

第三天,使節團所見的景色,唯有大片的戈壁沙漠,遠近一座座沙山沙谷,時隱時現,這裡看不到一棵樹,紅柳和芨芨草艱難紮根,別看它們矮,根系卻很深,能從地底幾十米處吸取水分,偶爾從沙地上爬過的小蜥蜴,是這兒唯一的動物。

在戈壁上跋涉一整日後,黃昏時分,走在任弘邊上的鄭吉忽然發出了一聲驚呼:

“前面有一座大城!”

……

不是韓敢當太陽曬久了眼花,也不是海市蜃樓,而是真的有一座“城池”出現在使團面前,一座座土黃色的土丘聳立在青灰色的戈壁之上,綿延數十里……

在遠處看,它們如同高大的城牆,到了近處,則見到“城”中有密集的臺城,有的似樓閣,有的似亭塔,在夕陽的映照下,變換出種種姿態,各臺地之間,街巷縱橫,還有十字路口,小型廣場等。

盧九舌拍了拍目不暇接,左看右看的鄭吉、韓敢當二人,笑道:“壟城到了,據說這是烏孫西遷前的都城,真是太大了,沒人走全過。”

啥,烏孫人的舊都?

任弘聽了卻哭笑不得,烏孫一個遊牧部落,怎麼可能建得出這麼大的城池。

當然,更不是什麼古代文明,這裡其實就是和玉門關一起聯票賣的景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殺震天下

單行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