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章 三十六騎,漢闕,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是出發時,使節團的車隊裡,除了三十六人外,更有兩倍於此的牲口:12峰駱駝、10頭騾子,50匹馬,以及10輛車——若是從長安啟程就帶這麼多東西,使團速度恐怕要慢一倍。
他們今日要沿著疏勒河,從河倉城到四十漢裡外的玉門關去,休憩最後一夜,明日便要離開大漢疆域,前往神秘的樓蘭……
……
這條道,傅介子的老部下們至少走過一個來回,所以對沿途風景已經麻木,低頭默默走著。
唯獨新加入的會稽人鄭吉,對這與江東迥異的景色十分好奇,東看看西望望,看到有植物,便會詢問任弘和趙漢兒當地如何稱呼,可不可以吃,儼然一個好奇寶寶。
“子騫也是頭一次去西域?”
任弘走上前去,與之搭話,這鄭吉怎麼跟歷史上第一任西域都護同名?難不成就是他?也太年輕了吧。
鄭吉也對任弘這個同齡人很感興趣,應道:“我祖父參加過大宛之役,我聽他說了無數次河西、西域,卻是第一次有機會親自來瞧瞧,可惜季節不對,我聽說入秋後的胡楊林,極美?”
原來是老卒之後啊,但兩次大宛之戰損失慘重,給普通兵卒留下的回憶,恐怕不像秋後的胡楊林那般美好罷?
任弘便問出了自己的疑惑:“你一個南方人,就不怕水土不服,為何會應募呢?”
鄭吉笑了笑,給任弘說起一個故事。
“我有個會稽同鄉,叫朱買臣。”
鄭吉一口會稽方言,口音極重,一句話往往要說兩遍任弘才能聽懂,費了老大勁,才斷斷續續明白了這個故事。
大意就是,會稽人朱買臣家中貧困,除了識字外沒啥能耐,不願意做小吏,又不治產業,四十歲仍然是個落魄窮鬼,常常靠砍柴賣掉後換回糧食維持生計。
最後連他老婆都受不了,與朱買臣離了婚,另嫁他人,朱買臣也越來越落魄,最後到了要前妻和其新丈夫接濟的程度,頭頂真是綠油油的。
朱買臣後來終於得到了機會,去到長安,走了同樣是會稽人莊助的門路,被引薦給漢武帝,得到賞識,直接拜為中大夫。
後來又因獻上平定東越的計策,出任會稽太守,雖然朱買臣做人不太地道,回故鄉後故意羞死前妻,但後來他還是榮登九卿!
只是,朱買臣最後被政敵張湯死後拖了做墊背,殞命長安,但他從窮漢到九卿的故事,已成了會稽郡膾炙人口的勵志傳說。
“但孝武之世已經過去了,如公孫弘、朱買臣那樣,朝為白衣,夕登朝堂,已不太可能。像我這樣的庶民子弟,想要像朱買臣那樣出頭,位列九卿,難嘍……”
經過波瀾壯闊的漢武時代後,漢朝的階層已經漸漸固化,每個有志青年往上爬的過程,都會碰上有形或無形的牆壁。
鄭吉看向前方,目光炯炯:”可西域有這樣的機會!”
“我雖與朱買臣同鄉,但我真正仰慕的,是博望侯張騫!鑿空異域,遂封列侯,足以留名後世!”
“於是當我遇到傅公在長安募勇士,便報了名,賴祖父之靈,加入了使團。”
任弘頷首,鄭吉的想法,和自己差不多啊,再回頭看看使節團的其他三十餘人。
除了正副使、騎吏奚充國等幾名良家子外,其餘眾人,孫十萬是流放犯,盧九舌是立功贖罪的商賈,韓敢當是因巫蠱事遠徙計程車卒,趙漢兒是塞外回來,不太受待見的“胡兒”。
其餘人也差不多,任弘問過了,當中有贅婿,有奴婢,有特赦犯,有惡少年,有施刑士……
可以說,在那些高高在上的貴人眼裡,全帝國的渣滓都集中於此,大多數人都曾經歷不幸,落魄不堪,所以當傅介子的手伸過來時,只能拼命抓住這次機會。
傅介子很挑的,要的人都有一身本領,但在體制內,在中原卻無處施展,只想透過一次冒險,讓自己換個活法!
“在西域,過去是誰不再重要。”任弘默默唸著這句話。
西域,的確是一個能讓人重新開始的地方。
她一如大航海時代的新大陸,等待勇敢者的發現與探索。
而去那的人,要麼走上巔峰,要麼葬身大漠!
“到了。”
正想著時,鄭吉停下了腳步,有些激動地指著前方,眼睛裡滿是憧憬。
“我從祖父那,聽了無數次這名,今日終於見著它了!”
任弘也能望見,數里之外,有一座土色城塞,孤零零地站在世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