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5章 此子斷不可留,漢闕,七月新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眨眼的功夫,竟寧元年(公元前67年)就已接近尾聲。
過去大半年裡發生了不少事,夏天時,大漢北部各郡仍在官府控制下的鐵官,開始通用發源於藍田鐵官,已經摸索成熟的灌鋼法,不同於費時費力的百鍊鋼之術,灌鋼法將生鐵熟鐵放在一起熔鍊打製,雖質量不如百鍊鋼,然效率提高了何止十倍。
沖天煙柱和叮叮噹噹的敲打聲,在左馮翊夏陽鐵官、河東安邑鐵官、太原大陵鐵官等地不斷迴響,一把把優質的環首刀被製造出來,在銘上“夏”“東三”“太”等標識後,送往朔方、雲中的武庫登記儲存,等待發放到士卒手中。
而量產的鋼鐵,也讓任弘可以讓甲冑之匠試製一些新式的甲冑,希望能比漢軍古樸笨重的鐵札甲輕便,防禦力卻上一個檔次,用來裝備已在漢軍中充當勝負手的重甲突擊騎兵,叫匈奴人的輕箭在它們面前仿如輕風拂面。
至於那些出租給列侯、富商作為試點的鐵山,也開始了改革,這些私營鐵山不存在朝廷強制要求的產量,盈虧自理,價格上報給大司農平準官,不得超過官營價格。
這些私營鐵官雖也有些關係,但郡國訂單優先官營,他們就得從城市、鄉邑小民身上打主意,鑄的便不再是用於代田的大器,而是些針對中人之家、小農家庭的小器,不在大小,而在省鐵和實用。
幾個月後,一些地方的百姓,終於能買到價格比過去稍微低一點,好歹能割得動麥稈的鐮刀了——過去有幾個怠工惡劣到極點的官營鐵官,那鐮刀質量真是一言難盡,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河南郡老農的話說就是……
“除了韭菜,什麼都割不動!”
……
入秋時,三輔迎來了一次“豐收”——政治意義上的豐收。
公田的產量比往年高不到哪去,倒是白鹿原的鄉親們最先推行了區田法,多收了三五斗糧食。
另一處取得豐收的地方,則是今年初春,天子劉詢帶著皇后許平君、皇太子劉去疾象徵性推了下犁的“籍田”,劉詢只是隨便鋤了幾片地,抱著皇太子,讓他用鞭子抽了一下耕牛,這之後就再沒來過,只將地交給隸屬於大司農的籍田令料理。
可秋收時,喜訊傳來:“陛下親耕籍田,竟收了關中從未有過的十五石!”
這是超過常識的產量,要知道,當年孝武皇帝讓趙過在關中實驗代田法時,鄭國渠邊上,投入最大最肥沃的麥田,頂天也就十石。
群臣還以為這是西安侯在諂媚作偽,畢竟從孝文到孝武,每年獻偽祥瑞的人就層出不窮,於是天子移駕,親至上林苑旁的皇田巡視,到了地方後發現,籍田已經收割了一半五十畝,堆起了如小山的穀子,而地裡還有一半留著,就等劉詢與群臣來眼見為實。
群臣中確有種過地的人,比如年初時被張敞舉薦,作為“講論六藝群書”之才入朝為郎官的蜀郡辭臣王褒,他年輕時家貧,曾一邊耕作一邊讀書,一眼就能看出地裡的麥子碩果累累,絕對是百年難得一見的豐產。
等到大司農任弘命人將那剩下的五十畝收割打好,一稱量計算,確實達到了畝產十五石的奇蹟!
這是投入巨大人力,用區田法精耕細作的特例,若是普通人也這麼種,絕對是入不敷出,但任弘需要的,就是此事帶來的巨大政治利好。
果然,五經博士再度驚呼祥瑞!魏相、梁丘賀、蕭望之等人也無話可說,應和讚譽,對重農的關東儒吏來說,這確實是好事,除去魏相,其他人看任弘是越來越順眼了,覺得自己是不是誤會了大司馬衛將軍。
劉詢自己也清楚,這祥瑞,是無數人力和漚肥屎粑粑創造的,卻不妨礙他故作大喜,對大司農和搜粟都尉、籍田令進行嘉獎,此事還上了朝廷邸報,通告各郡國這個好訊息。
於是關中就被動成了“大穰”,京兆地區開始極力宣揚這一盛況,甚至有畫工作了一幅一群孩子站在稠密麥穗上玩耍的政治宣傳壁畫作為紀念。
任弘聲稱要在天子的英明領帶下,二十年內,重新實現文景之世的盛況。讓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讓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
而大司農的口號,也變成了……
“超景趕文!”
……
政治家素來說一套做一套,起碼今年,大司農出租國家資產獲取的鉅額錢財,一刻都沒在京師留,或用於擴大鐵官再生產,或用在完善帝國北部道路基建上了,最重要的無疑是修繕秦直道。
秦直道從渭北甘泉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