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03黃克誠,獨來讀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委員。
後來,這些學員當中不少人成為紅軍的優秀指揮員。其中楊勇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東韶通往樂安招攜鎮的山間小路上,黃克誠獨自一人,手牽著一匹白馬,不緊不慢地走著。
馬背上是一件簡單的行李,裡面是黃克誠的隨身生活用具。陽春三月,春的氣息已經很濃了。
五顏六色的花朵,綠草新枝,沉浸在徐徐春風裡。沿途的老百姓喜氣洋洋,分田分地正忙。
黃克誠沐浴在這一片春光裡。
他將要到紅三軍團第三師赴任了。經歷了多次升降起伏,多次被指責批判之後,黃克誠反而更加成熟了,這使他有更多的機會去冷靜地思考黨記憶體在的一些問題。不盲從,逐漸成為他做人、行事,乃至更好地為黨和人民工作的重要準則之一。一進招攜鎮,三師師長彭邀已經聞訊前來迎接了。
黃克誠急忙迎上前去,與彭邀高興地握手致意。
彭遨一臉絡腮鬍子,開朗爽直。黃克誠與他以前就認識。他知道彭邀畢業於長沙楚怡工業學校,也是湖南人,作戰勇敢,指揮果斷,是紅三軍團最出色的指揮員之一。能夠與這樣的同志共事,黃克誠心情十分舒暢。
黃克誠剛剛安頓好,來不及休息,便投入了緊張而繁忙的工作中。
打土豪、籌款、擴軍、協助地方黨委作群眾工作,一切忙忙碌碌。
這時,黃克誠得知中央蘇區成立了蘇區黨的中央局。根據中央決定,周恩來、項英、毛澤東、朱德等為中央局成員,以周恩來為書記,但是,周恩來正在中央工作,一時難以脫身。於是,中央就派項英帶領一部分幹部先行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並代理中央局書記。
第四章反“圍剿”攻贛州征程起波折1931年2 月初,蔣介石任命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陸海空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代行總司令職權,開赴江西南昌。
何應欽曾與蔣介石有同窗之誼,相交甚密。何應欽進駐南昌後,立即對紅軍的情況進行綜合查核,組織部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
為此,他制定了詳細的“圍剿”計劃,先後調集兵力約二十萬人,配以三個航空隊,妄圖徹底消滅紅一方面軍,摧毀中央蘇區。
蔣介石審閱了何應欽的“圍剿”計劃後,甚表贊成,公開叫囂“三個月內消滅共軍”。
4 月初,各路敵軍雲集中央蘇區周圍。
何應欽採取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略方針,兵分四路、形成了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東西八百里長的戰線,向中央革命根據地大舉迸犯。
4 月中旬,以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到達江西寧都縣青塘。
4 月17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召開擴大會議,商討退敵之策。會上對反“圍剿”方針出現了分岐。
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項英主張紅軍撤退,他說:“我們才有三萬多人,怎麼能打得過人家二十萬大軍?只有離開中央蘇區才是出路。中央有過這樣的指示,當紅軍有被消滅的危險時,可以拋棄舊的,組織新的蘇維埃區域。”
進而,項英竟然提議:“斯大林同志說過,四川是最理想的根據地,我們是不是撤到四川去?”
項英的主張獲得了部分同志的首肯。
中央代表團有的同志主張紅軍退出中央蘇區,採取分兵退敵的方針。
毛澤東堅決反對這種離開根據地,到外線作戰的主張,提出了不同意見。
他說:“我不贊成退出中央蘇區到四川去。根據第一次反‘圍剿’的經驗,雖然敵人比我們強大得多,但是隻要我們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依靠蘇區人民,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打破第二次‘圍剿’是完全可能的。”
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經過反覆討論,終於獲得蘇區中央局和中央代表團的同意與支援。
根據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毛澤東的命令,紅軍主力首先集中龍岡,爾後西移東固隱蔽集結,待機殲敵。
東固,群山環抱,宛如一個盆地。
它的西北方向是兩座險峻陡峭的山峰——九寸嶺與觀音崖,由此向北,便是富田了。
“九曲十八彎,彎到東固山”。從這句民諺中可見東固山的險峻。
時值暮春,山花爛漫,映山紅開遍山山嶺嶺。
黃克誠、彭邀率領三師,會同大部隊在這群山掩映之中,隱蔽待機二十多天了。
三萬多紅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