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03黃克誠,獨來讀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家境貧窮的他來說,真是太不容易了。衡陽是湖南南部的重要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省辦、府辦學校相當多,比起永興這個偏遠小山城來說,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黃克誠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衡陽這麼大的城市,這裡的繁華與文明,這裡的文化書刊,使他耳目一新。他睜大了眼睛,好奇地注視著這個嶄新的世界。學校食堂的伙食為大多數學生所不滿,但黃克誠卻很滿足,因為它比自己家裡好多了。

三師是一所校紀嚴明,學風純樸的學校,一向鼓勵學生積極向上。這可以從三師的校歌裡看得出來:“衡之陽兮湘之幹,佳氣自往還。篤生聖哲,前濂溪兮後船山。溫故知新為師,如金在熔曰範,景仰先賢,陶鑄後進,責任茲惟艱。原吾儕服膺校訓,‘公勇勤樸’勿等閒。”濂溪,是指南宋名家周敦頤,他的《愛蓮說》婦孺皆知;船山,指的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倆都是湖南人,是三師為學生樹立的楷模。在這樣一所學校裡,黃克誠如飢似渴地讀書學習,腦子裡除了想學習,其它的一切全拋在了腦後。

平靜的學習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黃克誠便陷入了接踵而來的憂慮與困惑之中。

環境變了,接觸面逐漸擴大。各種各樣的書刊也讀得多了。於是,黃克誠的腦子裡考慮的問題也多了:個人的出路、國家的前途、社會的弊端等等一古腦都冒出來,使他內心無法平靜。

黃克誠畢竟是一個剛剛二十歲的年輕人,他像其他同齡人一樣,有強烈的自尊心;作為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他又十分要強,渴望尋找到一條救國救民的出路來實現自己的抱負。然而,無情的現實在撕裂著這個年輕人的心:家境貧寒,使黃克誠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唯一的一件棉衣還是來三師前家裡設法湊錢做的,十九歲以前,他冬天從未穿過棉衣,根本沒有體會過冬季穿棉衣的滋味!衣著在同學中顯得格外土氣,使他有點抬不起頭。尤為糟糕的是他患了一場重感冒,由於沒錢醫治,又吃不起滋補食品,因而失於調養,形成了慢性氣管炎,常常咳嗽不止。於是,被同學看作是疾病鬼,在學校大受歧視。不僅如此,黃克誠在學業上也一改成績優異的局面,很快落了下來。

三師看重英文和數理化,而他連高小也未讀完,這方面基礎很差。他擅長的古文在三師又不受重視,派不上多少用場,學業上便沒有了往日的優越感……

當這些壓力集中在一個風華正茂志向遠大的年輕人身上時,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黃克誠,那顆尚未成熟的心終於失衡了。他的情緒日漸低沉,學習積極性也消失殆盡。他曾回憶說:於是,我逐漸產生了自卑感,形成孤僻、不愛活動的習慣,常常一個人生在那裡考慮問題。展望將來,不知向何處去。讀了師範又如何?對國家、社會、家庭能起到什麼作用?當時社會上就業很困難,我這個貧苦農民的子弟有什麼辦法去謀個職業?家族花那麼大力氣培養我,豈不使他們大失所望。要能考上大學也許會好一點,但路費、學費又從何而來?不能上大學,又不能就業,那麼眼下學這些功課又有什麼用?想到這裡,腦子裡像一國亂麻總也理不出頭緒。心情鬱悶,他只有揮毫寫詩抒懷:人生總共有幾何?

何必苦苦學幾何?

學了幾何能幾何?

不學幾何又幾何?

一連串的問號敲打著黃克誠的心,這個從湘南山區走出來的農家子弟開始獨立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憂國憂民,當然更關心和憂慮個人的出路。

翌年三月,春寒料峭。

衡陽省立三師正醞釀著一場震動全省的學潮。

在省立三師,伙食、住宿、學雜等費用是兔繳的,這也是三師貧苦學生比較多的原因。按規定,學生每人每天兩毛錢伙食費,由省府撥給三師。然而,衡陽省立三師的伙食狀況卻是每況愈下。學生們發現每人每天伙食不到兩毛錢。起初,學生們還忍氣吞聲,多數學生是苦慣了的,比起在家吃糠咽菜來,這裡伙食還不錯。時間一長,學生們才發現是校長劉志遠夥同經辦人員從中剋扣,中飽私囊,結果每個學生每天伙食費只剩下了八分錢。事情一敗露,全校譁然,學生怒火中燒。

三師自“五四”運動以來,一直是湘南地區革命學生運動的中心,曾開展過許多次頗具影響的愛國學生運動。剛成立不久的中國共產黨,在三師播下了革命的火種,還建立了秘密組織。早在1920年夏天,惲代英來三師進行社會調查,幫助三師的進步師生成立了“新書販賣部”;是年冬,毛澤東創辦的長沙“新文化書社”與“新書販賣部”取得聯絡,設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如戲

孤悟

不朽天途

天馬行空

錦桐

閒聽落花

被鴿子o偷聞資訊素後

慕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