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部分,林彪的這一生,曾氏六合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北黨政軍各方面的全部職權都交給你,希望你能挑起這個艱鉅的重任。”
衛立煌聽了這些話不吭聲。蔣介石又打氣:“我看你用不著顧慮,你一定能夠把這個事辦好。萬一戰局失利,責任也不由你來負。有什麼困難,你就提出來。”
第54節:沒有軍隊不能打仗
聽了這番話,衛立煌被感動了,猶猶豫豫地說:“沒有軍隊不能打仗,現在在東北的軍隊都圍困了,沒有大量的增援是不行的。”
“這個好辦。”蔣介石說:“我先給你增援五個軍好不好?在後勤方面,優先補給東北方面。”
衛立煌不好再說什麼,答應道:“那麼,我先去看看。”
聽說衛立煌應允擔任東北剿總司令,韓權華惱怒萬分,大吵一頓,嚷道:“你為什麼這樣亂來,戴上這頂烏紗帽?你有什麼把握,打得贏林彪?東北快完了,你的部下都不贊成你去,連我這個沒有軍事頭腦的人也能看到沒有希望了,你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去替陳誠當替死鬼?”
衛立煌把林彪稱為“靈狐”,深知林彪是個戰術大師,精諳聲東擊西、圍點打援之術,於是決定採取按兵不動的戰略原則,對一些外圍據點被吃掉很少去救援,成天忙於整補訓練、修築工事之類的事。
蔣介石對於衛立煌的戰法十分惱火,稱為“烏龜戰法”。他最關心的是如何將圍困在東北的六十萬部隊解救入關。這些部隊大部分是由美國人精心裝備起來的器械最新的精銳部隊,是他的主要本錢。蔣介石的計劃是逐次撤退,即由瀋陽出兵遼西,把瀋陽的主力部隊撤到錦州,然後再由錦州退入關內。此計遭到衛立煌的反對:“這樣不行。我們都知道林彪是打運動戰的行家,他慣用的方法就是‘圍點打援’,我們吃盡了他的苦頭,上過無數次當。如果我們的主力由瀋陽遠出錦州,正好循著共軍遼北、遼西根據地的邊沿,林彪可能早就埋伏好了部隊,等著國軍上套。何況我們還要經過三條大河——遼河、大淩河和繞陽河,我們的大部隊又帶著重武器和很多輜重,有被節節截斷、分別包圍、各個擊破的危險。我方在瀋陽的部隊殘缺不全,非經過相當時期的整補不能用,因此我們只有堅守瀋陽,等待部隊整補完畢才能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打通沈錦路。”在東北的國民黨將領們都認為衛立煌的看法符合實際,擁戴他採取烏龜戰法,得縮頭處且縮頭。
在衛立煌與蔣介石頂牛時,林彪也與毛澤東在戰略方向上發生了深刻的分歧。毛澤東從全域性出發,敏銳地把著了國共戰爭的走向,提出將蔣軍封閉在東北包餃子的宏大構想。他明確指示東北我軍主力應迅速南下北寧線,攻克錦州,搶佔這一戰略制高點。當時,林彪統率的軍隊超過百萬,而他的對手衛立煌所轄東北戰場的國軍各部合計已不足六十萬。
奇怪的是,這位在“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中兇猛如虎、威武如獅的悍將在即將打響的遼瀋戰役中,卻顯得過分小心,猶豫不決。這主要表現在他對先打長春還是先打錦州這個問題上拿不定主意,首鼠兩端。
1948年4月18日,林彪同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等人商量後決定,集結九個縱隊的兵力擔任攻城和打援的任務,進攻長春。他將這一決定報告給中央軍委。
毛澤東巨眼如炬,他斷定東北戰場的關鍵是錦州,多次明示和暗示林彪南下北寧線。在接到東北局的電報後,毛澤東有保留地批准了他們的作戰方案,並在回電中委婉地指出:
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意見。……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為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你們說打瀋陽附近之困難,打錦州附近之困難,打榆錦段之困難,以及入關作戰之困難等,有些只是設想的困難,事實上不一定有的。
5月中旬,林彪決定集中兩個縱隊試攻長春。由於兵力和火力部署沒有形成絕對優勢,攻城時也沒有采用迫近作業和坑道爆破,主要指揮員林彪又沒有親臨前線,在對地形、敵情都不很清楚的情況下就下令發起進攻,結果只是在外圍作戰中殲敵五千人,佔領了西郊飛機場。我方付出了傷亡三千人的代價。作戰方針亦由強攻改為長圍久困。
1948年7月,東北局鑑於攻打長春一舉殲敵沒有把握,提出以大部兵力南下作戰。毛澤東聞訊大喜,遼瀋大戰的作戰藍圖,終於進入了他預設的軌道之中。
東北局雖然作出了南下北寧線的決定,但林彪仍然顧慮重重,心存觀望。他強調北寧線敵情嚴重,擔心雄踞平津的傅作義北上增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