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9章 今有石油美元,古有蜀錦五銖,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21世紀的看官,或許會對“提升女人在紡織業上的產出效率和收益”,居然能有助於盤活商品經濟、提升“民間願意支付米糠去官營磨坊碾米的比例、提升官營磨坊利用率”感到迷惑不解。
似乎“織布、織錦”和“碾米”根本就是兩個毫不相關的產業。
李素剛當蜀郡太守的時候,其實也是這麼想的,但經過幾個月的種田治理、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他才改變了自己一開始基於現代人的想法。
因為如今的農家,碾米磨面這種重體力勞動,居然是女人乾的!男人負責耕田,女人負責織布磨米。
這一點,從秦漢的勞役刑罰設定也看得出來:秦漢的“勞動改造”從輕到重分為五檔。
第二重的叫“鬼薪白粲”,就是要額外給官府、軍隊當樵夫,提供薪柴。
而最重的叫“城旦舂”,男人城旦,也不一定是築城,而是承擔一切建築工地類的農民工工種。女人舂,也就是給米麵脫殼。這被認為是男女最重的重體力勞動。
秦朝和西漢的時候連磨盤都很少,就一副杵臼,跟後世搗中藥材一樣搗。每頓燒多少飯就搗多少米麵。到了東漢石磨才漸漸多起來,也得人或者牲畜拉磨,水力碾磨還是李素首創。
水力磨坊是李素治理蜀郡時推廣的第一批水力機械,本來為了便民、解放勞動力。結果諸葛瑾推廣了五個月,窮人捨不得用,不買賬,反而要富人趕幾十里路來磨米,這讓李素很沒面子,他就跟這事兒卯上了。
最後深入體察民情的調研結果,就是發現這個時代的窮人,太不把自己的勞動力當財富了。
其實別說漢末,就是到明清,這麼想的窮人也大有人在。覺得米糠麥麩是財富,自己的時間、勞力不值錢,能花時間解決的問題絕對不花物質財富去交換,這才叫“會過日子、勤儉持家”。
小農經濟嘛,就是這樣的,95的貧困農民沒有“商品經濟”、“同樣的時間去幹自己擅長的事情,能夠賺更多”的思維。
李素想來想去,就把腦筋動到“建設一些大規模的官營紡織業工場,吸引大批農婦來做工、讓她們認識到自己時間的價值”這個方面了,這是最快打碎小農經濟自給自足不捨得交易的辦法? 而且只是在益州一州實施的話? 也不怕紡織品過量滯銷、沒有出路、換不回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物資。
反正大漢朝其他州的紡織業生產效率都還是很低的,這年頭穿不暖衣服的人多了去了? 綢布不會過剩的。
另外? 李素前一年對劉備建議的稅制改革,一直沒有打通“租庸調”的“庸”這一環? 只是把糧稅和徭役、兵役建立起簡單的置換,但依然沒有建立起跟唐朝那樣“允許百姓繳納紡織品代替糧稅和徭役”這一環。所以在解決稅賦運能、提高財政硬通貨儲備方面幫助並不大。
把“蜀錦”這一環建起來? 才能徹底擺脫蜀地的運輸困難? 從此收稅儘量收高價值密度的物資,讓財政徵收動員的效率大大提高。就算蜀錦一時穿不完,甚至可以直接當錢花,對外跟其他州貿易——
漢朝西域的那條商路? 之所以被後世德國曆史學家裡希特霍芬定名為“絲綢之路”? 最初的論據其實是很想當然的。因為在商路沿途發現了很多古絲綢的遺蹟,德國人就想當然以為這條商路是不遠萬里去羅馬賣絲綢的。
但根據21世紀的最新考古成果,其實每一程的絲綢運輸都沒有超過五百公里。絲綢只是因為輕便、相對價值密度高,被中亞往來商旅當成錢一站站往西花。
比如漢人用絲綢問樓蘭人買羊毛,樓蘭人再當錢花給波斯人、波斯人再花給塞琉古人……並沒有特地萬里之遙去專門賣絲綢。
所以? 絕對不要懷疑漢末的蜀錦直接當錢花的硬通貨屬性,就算暫時用不著? 人家也會當錢囤積窖藏著。
以至於最初根本沒想到在紡織業上稍稍開點掛的李素,在深入瞭解民情後? 硬生生是被自然經濟的強大反噬韌性給逼到這一步的。
……
雖然要在紡織業上,也搞“動力水力化大生產”? 但李素一不會造珍妮紡紗機? 二不會造織布機? 最初還是走了不少彎路。
作為文科生,他只是對歷史很熟,所以知道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機器,但是怎麼造,他完全沒頭緒。
他記得,珍妮機出現之前,18世紀西方就有“水力紡紗機”,而東方在這一點上其實比西方還進步,早在元朝的時候,江南地區就造出了水力大紗機,也就是黃道婆那時候。元末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