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1章 讓蜀郡百姓也賺幾個億,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不一定有足夠的合適場地,這都不是大戰在即的時候能考慮的。”
李素這番話,賬算得非常精,把諸葛兄弟都聽得歎服不已,暗忖李伯雅不愧是天下善算之人。
諸葛亮算數比哥哥好,他也不由順著李素的思路往下探討:“水利工程回本太慢了,秦國當年修都江堰,花了兩代人才回本、後續才是淨賺,四五十年後讓秦的國力足以統一六國。
鄭國渠,那也是韓國人一開始的陰謀,派鄭國去秦國修水利“敝其國力”,讓秦國人一代人之內沒有國力滅韓,而且鄭國渠也確實做到了,讓韓二十年後才亡。徵西將軍最多五年就要北伐,這些還是等天下太平再來做吧。”
李素聞言,對諸葛亮投去微微讚許的鼓勵。
如果是按照歷史原本的軌跡,這個三國亂世要在蜀中種田苟上三十年以上再北伐,那李素會考慮狂修水利、祭出地圖編輯器的。但現在只是為了北伐準備的“五年計劃”,這些只能靠邊站。
最多稍微搞一點特別迫切的、可以同時利用水能、還能改善航運、灌溉條件,三方面都有收益的,那回本週期可能縮短到十年以內。如果不是上述三方都有重大利益,就別想了。
琢磨明白這個道理後,他也用切磋探討的語氣提醒諸葛亮,算是言傳身教:“阿亮,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有對水能、灌溉、航運三全其美的水利設施整改,還是可以稍微弄一下的。我看了蜀郡境內,以及與犍為接壤的幾個縣,南安(樂山)就有必要整治一下。
南安是岷江與沫水(大渡河)交匯之處,如今因沫水匯入過於湍急,船不能行,船到此處都要人力卸貨、陸運十幾裡,到下游再重新換船裝船,這個耗費太大了。未來成都周邊物產更為豐富,順岷江外運的物資都要經過南安。
如果再修一個比都江堰規模略小數倍的水利、攔水控水,把妨害航運的湍流改造成可控的水能,如此三方獲益,最多七八年也就回本了。到時候,我估計那邊能承載相當於都江堰這邊三成的水能作坊。”
李素說的那個地方,就是後世造樂山大佛、需要整治航運的店。之前趙雲從南側迂迴攻擊蜀郡,在南安可是沒少被那邊的航運條件惡劣給噁心到,所以跟李素提了好多次,連李素都記住了。
諸葛亮看了看地圖:“可南安在犍為郡啊,都深入犍為一百多里了,您可是蜀郡太守。”
諸葛瑾一開始插不上話,聽了弟弟這麼“正直不知變通”的反駁,才不由笑道:“對伯雅兄而言,官職重要麼?只要他想管,徵西將軍哪兒都會讓他管的,巴不得他多做事呢。”
前途是光明的,過程是曲折的。
這一番規劃算下來,結論就是:在“五年計劃”之內,只能把蜀郡的錦、鐵工業產能翻到目前的兩倍;七八年之後,才能最終大成,達到現在的三倍。中間的過程,需要消耗絕大部分的“剩餘價值”用於“擴大再生產”。
再想貪婪多擴,也不可能了,受時代技術限制,已經到天花板了。
不過,這個完全體一旦實現,收益也是很可觀的,這個很容易算。
李素調出前些年的稅賦簿冊估算了一下,大約就是憑空能每年多造五十萬匹新式寬幅蜀郡。按照六七千錢一匹,那就直接等於三十幾個億五銖錢。
漢桓帝時期國家一年得財政收入也就三四十億錢。靈帝的時候財政崩潰,正規渠道朝廷財政收入一年降到二十億,但賣官和修宮錢能搜刮到二十億,加起來還是四十億。
而李素就相當於直接變出一個等於漢朝財政收入——當然了,李素創造的還僅僅是“gdp”,跟財政收入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三十幾億裡面,如果是民營、國家抽稅,玩藏富於民,那就只有三分之一能落到官方的腰包裡。
如果是以李素和甄家這樣的財閥主導搞“國家資本注意”國營,與民爭利,那官方和經營者大概能從中佔二十多億好處。還有十幾億是給紡織工人、蠶農、桑農各個環節分享的,是普通勞動人民的工錢。
發展到最後,肯定國營民營兩種模式都會有。否則讓李素和甄家管理幾千座水車、十幾萬臺新式織機的大生意,他們也管不過來。那就算五五開好了,政府和國營大商人、發明者佔十五億,還有十五億給百姓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