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1章 尋找自貢,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做專業的事”,所以就選擇了招賢納士,張榜重賞求懂得鹽務技術的專業人才,破格授予官職。
這樣他自己才能省事,只要稍微點撥點撥,細節可以讓他們自己搞,最多再派個財務性的副職官員監督審計。
或許有人會奇怪,李素怎麼會對井鹽開採也略懂呢?他不是文科生嗎?
這就涉及到他前世的人設了,誰讓他是一個容易被販賣焦慮的中產階級精英白領呢,後世2010年代,這種人是最容易不由自主“終生學習”緩解焦慮的。
上下班路上不管是自己開車還是坐地鐵,都要開一些諸如“喜馬拉雅”的app聽聽《曉說》、《矮大緊指北》等增長見聞的脫口秀。或者被販賣焦慮更嚴重的就下載“得到”每天聽電子書解讀。
他上輩子就是有一次開車上班路上,在“得到”裡聽了一本叫《自貢商人》的電子書,講的是井鹽的發展,著重講明清時川鹽的產能擴大、最後實現“川鹽濟楚”。當初李素是當歷史故事聽的,沒想到裡面一些粗略的思路現在就能直接拿來用。
他知道,井鹽的增產,無非就是兩個方向:第一就是選址選更好的井,而且要深挖,挖得越深出水產量越多、而且滷水越黑含鹽量越高。
在“選最好的位置深挖”和“選差不多湊合的位置挖一堆井”這兩條技術路線裡,絕對是前者更賺。
除了挖井打滷,第二個提高產量的環節就是煮鹽了。四川溼氣重,曬鹽是不可能的,只能煮,而煮鹽要連續生產、擴大產能,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鹽井打出來的天然氣直接當燃料——這一點,似乎在東漢也是有人會的,但不知道為何不普及,這就要李素實地考察了。
而且有天然氣伴生的井,周邊其他易溶性礦物鹽也比較豐富,打出來的滷水也能黑含鹽量更高,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只要大方向不錯,後續可以慢慢來。
……
可惜,在抵達江陽後的第五天,李素在考察了江陽縣周邊比較近的現有鹽井之後,發現並沒有找到伴生天然氣的優質井。
同時,這些井的滷水也都比較清澈,差的直接就是近似透明的,好一點的也只是有些白濁,根本沒有濃得發黑的好滷。
李素也知道,後世井鹽最有名的城市就是自貢——畢竟他前世聽的那本電子書書名就叫《自貢商人》,書裡也說了自貢這個地名的誕生,就是因為那兒有兩口最高產、最有名的鹽井分別叫自流井和貢井,把這兩口井的首字並稱才有了城市。
而東漢的時候還沒有自貢這個縣,自流井應該是唐宋的時候才發現的,貢井歷史更早一些,但估計就算現在有開挖,也還沒被命名為“貢井”。自貢這個地方,如今應該是在江陽縣和漢安縣之間、沿著雒水的某個江邊小村鎮。
畢竟自流井這地方,聽名字應該就是在河邊堅硬地床的低處、因為地質承壓才會自己噴水,所以要找的話還是沿著雒水,找山岩又硬又低的地方,機會比較大(油田開採的自噴井也是這個原理,就是附近地質很硬,但其實含液層液麵很低,旁邊的地下液麵都比這兒高,一旦把石頭打穿油就噴出來了)。
想明白這一點後,李素就表示要下鄉,讓犍為太守陳實親自準備。
陳實在李素面前絲毫不敢違逆,立刻準備了很多從人、工匠、嚮導、船隻乾糧,還拍馬屁地表示:“都督真是不辭辛勞,居然親自下鄉野之地視察鹽務、走訪勘測,實乃我輩楷模。徵西將軍有都督輔佐,何愁大業不成。”
李素也不跟他客氣,帶著工匠、嚮導,就開船溯流而上,沿著雒水慢慢找。他的思路就是兩條,首先是問當地人,有沒有鑿出過有氣體可以火燒的井,第二就是找有沒有地質特別硬、地勢又低的地方。
花了四五天時間、每天走訪調研周邊數十里的村鎮,沿著江陽縣往上走了直線距離足足有一百多里、水路曲折起碼一百五十里路之後,李素終於問到了本地人有發現帶“火燒氣”得井。
“走,立刻去帶火氣的井看看。”李素大喜過望,暗忖莫非這就是萌芽期的“貢井”了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