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2章 虛與委蛇,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軌,那些被董賊養叼了的驕兵悍將,要慢慢重新學會過苦日子!”

王允說的那些歷史事實,也都是真事。董卓活著的時候,雖然殘暴,但是對於西涼軍的待遇還是非常好的,董卓是軍閥出身,知道當兵的支援才是他的一切。

哪怕搶劫百姓,都要給西涼軍超額髮餉、經常好酒好肉犒軍。

而王允是純文官出身,毫無軍方履歷,不知道籠絡軍心的重要性。他只知道長安朝廷這些年的劫掠就是為了養兵,所以早就想著削減軍隊待遇了。哪怕不存在特赦的事情,都要扣工資減軍餉呢,賞賜當然是想都別想了。

士孫瑞身為大司農,本來都開口願意撥錢了,結果王允既不給特赦,也不給發錢,就要求和稀泥打太極處理——

當然了,也要為王允說句公道話,他並沒跟《演義》上說的那樣非要直接點名殺李傕郭汜不可。

因為如今的李傕郭汜還只算奉命辦事,之前殺害百姓挖掘皇陵那些破事雖然參加了,但都是牛輔指揮的,首惡是牛輔。

簡而言之,王允根本就不熟這倆貨,也就不會針對他們,他只是覺得所有西涼軍將領通通都是垃圾。能重用的最多隻有幷州兵和原京師北軍。

獻璽儀式前,王允最後一次安撫牛輔部下的機會,就這麼被他親手扔掉了。

然後他才志滿意得地等到了朝會的點兒,踏著晨曦的金光領班入宮,自覺龍驤虎步,天下在手。

……

未央宮前殿正室。

沒錯,就是那個“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的宣室殿。三百年前漢文帝召見賈誼就是在這兒。漢獻帝遷都回長安後,這裡又成了正式朝會的舉辦地。

十二歲的劉協,在幾個宦官的攙扶下,穩穩走上龍座。看著領班的王司徒帶著其餘兩班朝臣依次入內,他自己的內心也頗有幾分激動。

因為王司徒前天私下裡告訴過劉協了,年少的皇帝知道今天是傳國玉璽重獻朝廷的大日子。

對於這事兒的象徵意義、以及獻出玉璽的李素究竟有沒有別的企圖,年少的劉協也私下裡問過幾個人,主要是他身邊的貴人伏壽和一些宦官。

伏壽還是少女,對朝政懵懂無知,也說不出什麼來,但那些宦官,卻無不誠懇地告訴小皇帝:李伯雅天下忠義之士,素知天命,定無二心。他肯說服徵西將軍將玉璽獻歸朝廷,定然是看出了大漢已然中興,從此就是好日子了。

劉協歷史上雖然當了很久傀儡,但這人智商和政治敏感度還是很不錯的,別看他才十二歲,已經非常明辨是非了。

聽了身邊人都這麼說,劉協微微有些訝異,但更多是覺得“大家都這麼說,肯定有其道理。我已經兼聽則明,都沒聽見有人說李素壞話,不可能是所有人全部串通”。

只能說,他再聰明,僅憑十二歲的年紀,也斷然想不到是因為“宮中所有三年前就已經入宮的宦官,都是李素從袁術袁紹的屠刀下救出來的”這個理由,才導致宦官們眾口一詞美譽李素。

當初要不是李素在嘉德殿宮變時,臨危果斷請靈思皇后懿旨、對十常侍“只誅首惡、其餘不問”,宮裡的宦官早就被殺光了。

宦官也是知道感恩的,劉協自然聽不到說李素的壞話了。

這一切,導致前天王允請求劉協同意下旨封劉備為漢中王時,劉協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但還是同意了,並沒有多折騰。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切善報,都是厚積薄發、廣結善緣的結果,一絲一縷攢起來的。

朝會的其他環節有條不紊地推進著,也不需要劉協處理什麼,只要偶爾對王允等人的集議表示准奏。很快,就到了獻璽的環節。

一名常侍接過李素的請功奏表,先宣讀了一遍,內容無非是劉備這三年來為朝廷建立的四樁大功。

最後,李素捧著傳國玉璽,託在一個盤子裡,上前交給符寶郎接璽:

“使中郎將、領蜀郡太守臣素,奉徵西將軍南鄭侯領益州刺史劉備之令,謹呈傳國玉璽歸於朝廷。有此天佑,兆漢室雖經板蕩,終得中興。”

這一幕,不僅有長安朝廷的百官親眼看見,還有四路外鎮諸侯的使者參與了觀禮——分別是徐州牧陶謙的使者王朗,和荊州牧劉表的使者伊籍;加上剛剛入朝的河南尹朱儁本人、幽州牧劉虞派來的別駕從事劉曄。

另外還有一些使者,不過都不配算是“諸侯”來使。比如有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兄弟二人,也是典型尊奉朝廷的,也派了人來。但張邈已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